轮到是一名晋人或楚人,感官里面只剩下对郑国一再左右横跳的厌恶了。
“他们要是早这么懂事,哪有现在?”中行偃就是这样说话。
话是那么讲,问题在于郑国不左右横跳,晋国想割取郑国的疆域就会变得不容易。
要是郑国的名声足够好,晋国割取郑国的土地,列国诸侯会站出来帮郑国说话。
可能说话不会管用,晋国却是要承担相应的政治代价,例如列国开始疏远晋国,乃至于组建成联军讨伐晋国。
类似的事情在住下不止一次发生,每一次都是实施扩张的国家不占道义,使得其余势力的联合会更加轻易。
要是有足够的实力且站在道义的一边,其他势力会先思考实力的对比,并且不那么容易互相取得信任。
一看就能看出中行偃对郑国的不满意,使得楼令怀疑郑国给中行偃送得礼物分量不够重。
没别的,单纯就是以中行偃的地位,再加上晋国将郑国打得那么惨,没有必要说风凉话。
“作为贸易集中地的话,关隘之内的空间显得狭小,正南方向有河流和大池塘,向北则是过于靠近大河。”士鲂显然不想聊郑国的事情。
楼令接话,说道:“说是在‘虎牢’设立贸易集中地,不一定非得很靠近关隘。”
当前,郑国北部被晋国占领并治理,以“虎牢”为中心向外,方圆百里之内没有主权争议的麻烦。
作为关隘的“虎牢”无论从地形还是空间,它确确实实不适合来当一个贸易集中地。
只不过因为“虎牢”作为关隘是“共管”的性质,所以才选择了“虎牢”这个地方而已。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它是“共管”的区域,不是单独属于任何一个人,产生的利益自然可以被均分;一旦选了某个家族的城池或地皮,肯定是那个家族来收税,顶多就是再给国君交税,利益无法被其它家族均沾了啊。
这就是为什么“虎牢”明明是第一座关隘,结果被拿来当贸易集中地的原因。
楼令在想,当初华元提议“虎牢”作为贸易集中地,恐怕是看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方便以后反悔吧?
“‘虎牢’是关隘,不要开在关隘任由进出的先例。”楼令说道。
晋君周思考了一下下,主要思考楼令那样说是什么意思。
要知道郑国北部九成被郤氏拿了去,不选择“虎牢”去选其它地方,不等于是在给郤氏送钱吗?
楼令当然不是要将贸易集中地挪到郤氏的地盘上。
给郤氏送钱?
楼氏是郤氏的铁杆盟友,谁不知道呢。
另外,楼令其实也不想郤氏继续壮大。
不是说楼令要算计郤氏,主要是郤氏强到过分,一旦发起神经的话,单独任何一个卿位家族都扛不住。
联合扛住郤氏?
楼氏是郤氏的盟友,为什么非要抗衡呢?站在强大的郤氏这一边,灭掉其他家族获取利益,才是优先的选项。
只是……,继续让郤氏壮大下去,谁敢保证楼氏和郤氏的关系会一直保持现在的良好关系。
“关隘正南五里之外是平坦地形。可以在这里设立一处城镇用来贸易。”楼令说道。
一直在思考的晋君周听了楼令后面讲的话,心里立刻大大松了口气。
小主,
如果楼令死心塌地当郤氏的小弟,一切以郤氏的利益为先,可以说不止其他家族要完蛋,连带晋国也要完了。
知道有多少人盼着郤氏与楼氏反目成仇吗?
范氏和荀氏眼巴巴盼着。
晋君周也在盼着。
主要是郤氏与楼氏的联合,两边加起来的实力,另有郤锜的敢做事,再有楼令善于策划,真不是一加一只等于二,完全是大于二。
“上军将说得不错。”中行偃出言附和:“选在‘虎牢’正南五里,不算是太远的地方。”
最为主要的事情是,那边仍旧属于“虎牢”的辖区之内。
因为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别说楼令讲得在理,便是不在理,不会有人非要反对。
“我派人会知中军将、中军佐、下军将、新军将、新军佐。”晋君周说道。
这是应该的。
即便不是什么大事,仍然有会知的必要。
真要是他们四人商议又一锤敲定,多少是有些不尊重没有在场的卿大夫。
尊重这种举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且不分阶层。
所以,别以为上位者就不用尊重下面的人,敢欺辱得肆无忌惮,别怀疑在战场上敢不敢驾车朝敌军冲锋,冲进去再停车把人献上。
既然提到了郤锜等人,不免也就会聊一聊对鲁国的征讨事宜。
按照脚程的话,晋国的中军和新军应该已经抵达鲁国的边境?
在要讨伐鲁国的军队出发之前,鲁国再一次派来使者团,选择没有开打就想投降。
晋君周其实想要接受鲁国的投降,只是遭到了郤锜的强烈反对。
当时,没有任何一名卿大夫站在晋君周这一边,无一例外都认为必须打,不打压根就不行。
那是什么情况?并不是卿大夫不想坐着收钱,压根就是那么轻易接受鲁国的投降,担忧会有越来越多的诸侯有样学样。
违逆或是招惹晋国,后一脚认错再赔礼就能抵消?这样一搞,搞得犯错的成本显得太低了。
不知道晋君周有没有想明白那一层?反正就是他无法阻止大军出动。
或许晋君周明白,可是更在乎青史上的名声。
周王朝的秩序已经崩坏,好多的旧有规则仍然在运行。
当今之世,执笔写史的国家已经不止是周王室和鲁国,好多国家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史”了。
可是,要说哪里的史料最为完整和全面,无疑还是周王室和鲁国的典藏室。
那样一来,后人查阅史料以及辨识真伪,肯定是更加相信周王室和鲁国典藏室里面的资料。
晋君周要取代周天子的地位,有没有条件都想拥有更好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