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雅听了李云龙最后那句“喊祖宗”,嘴角忍不住抽动了一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觉得李云龙这说的话得实在有点离谱,但考虑到他一贯的风格,又觉得似乎在他的意料之中。“老李,你这话就有点夸张了吧。”
谭雅一副识破了李云龙忽悠的样子,语气带着几分笑意,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探究,“你们那边的情况,真有这么差?”
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回忆着什么,接着说道:“我记得,民国三十五年,也就是1945还是1946年,你们国民政府后勤部出台过一个军人伙食标准。规定士兵每天要有一斤半的大米,二两咸菜,二两干菜,而且还要保证每天能吃到一个小肉罐头。按这个标准来说,就算日子再苦,也不至于像你说的,嗯,‘上级都吃不到’吧?看到肉罐头就得喊祖宗吧?”
“老李你的上级可是旅长,旅一级别的,高了普通士兵至少5个等级吧!”
李云龙被谭雅这么一“科普”,脸上顿时挂不住了。
没想到谭雅居然对民国的军需条例了如指掌。
李云龙脸上原本强装的镇定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无奈、嘲讽和不屑的神情。他撇了撇嘴,眼神中带着一丝看透一切的沧桑。
“谭雅姑娘,你是真不懂啊,还是装不懂?”
李云龙声音压低了几分,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仿佛在和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解释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标准?那是给老百姓看的,那是糊弄鬼的!就像画个饼,看着挺香,真能吃到嘴里吗?重点是能不能执行,懂吗?能不能!”
他提高了音量,手指在空中点了点,强调着“执行”两个字。
“我跟你说,现在整个民国,除了老蒋的教导总队那万把人,勉强能看得过去,哪个部队能真按这个标准吃上饭?就说教导总队,那可是老蒋的嫡系中的嫡系,号称天子门生,还不是照样缺斤少两?克扣军饷!不是不想给士兵吃饱穿暖,实在是贪污……实在是没那么多吃的啊!肉罐头?一个月能见着一次就算开荤了!”
他指了指地上的垃圾桶,声音又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激动:
“这些东西,对你们红警团来说,是垃圾,是不要的东西,但对我们那边的人来说,那就是宝贝!那就是救命的东西!你信不信,这些东西要是能运回去,我老李在新一团,甚至在我们旅,甚至总部都能横着走!”
李云龙越说越激动,仿佛看到了那些罐头和酒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声望和实际好处。
他甚至开始在脑海中盘算着,回去之后该如何利用这些“宝贝”,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的老部下,顺便也给上级领导送点,联络联络感情。
谭雅听完李云龙的话,眉头微微挑动,嘴角却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
“老李,你说的那个教导总队,我不太清楚底细。会不会是你搞错了?他们其实也是杂牌部队,只是名头听起来唬人?”
她略微停顿,观察着李云龙的表情变化,继续说道,“要说真正的精锐,恐怕还是得看中央军的那些德械师吧?那些部队,不是号称按照欧美的标准来武装和供给的吗?黑啤国人可是出了名的严谨,他们的标准应该不会低吧?”
她语气稍稍放缓,似乎在认真思考,又像是在有意引导李云龙往某个方向想,主要是李云龙说的这个事实让她难以置信,或者说她不愿意相信。
“毕竟,你们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好几亿人,这么大的地方和那么多的资源,底蕴深厚,养活那么几个精锐师,从道理上来说,应该是绰绰有余的。总不能你们全中国的军队,都像你说的那么……夸张吧?如果真是那样,那这仗还怎么打?”
谭雅这番话,看似疑问,实则句句带着试探。她的话里,既有对李云龙说法的质疑,也有对中国国情的某种程度的了解和推测。
她想知道,李云龙究竟是在夸大其词,还是真的身处那般困境。同时,她也巧妙地抛出了“德械师”这个概念,想看看李云龙对此作何反应。
毕竟,德械师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精锐的代名词,如果连他们都无法保障基本供给,那情况恐怕比李云龙描述的还要糟糕。
李云龙原本还沉浸在自己“带宝贝回去扬眉吐气”的幻想中,被谭雅这一连串的反问,顿时愣住了。他没想到,谭雅竟然对国民党的军队体系还有所了解,甚至提到了“德械师”这个词。然而,正当李云龙准备开口解释的时候。
一旁在食堂饭桌上翻找的孙德胜凑了过来,他手里正拎着几个罐头,胳膊下还夹着两瓶酒,身上鼓鼓囊囊的,显然没少往身上塞东西。他听到了谭雅和李云龙的对话,咧嘴一笑,露出一口被烟熏黄的牙齿,插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