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震慑

发言的机会,就这样水灵灵的落到了陶镜杨手中。

一枢密院官员出列,“陶国师,自古以来,想读书的可以都可以花钱去上私学,何必由朝廷出资建办义学呢?”

陶镜杨清清嗓子,沉声而言,“家中有银子的自是可以花钱读私塾,没钱的寒门子弟,也可以勤工俭学的读着。”

“若在困难些的,只怕是终其一生,或许就连自己的名字也要认得马马虎虎。”

像祝悠然这样的还好些,她爷爷是寒门之中的最后一个穷秀才,到死也不得志。

只是虽供不起家中孩子读书,但倒是可以自己教孩子们认字。

祝悠然还有她的父亲都认字,她爹也就是凭得认字才被富人家选去做工。

只不过天命不眷,父母早亡,而祝悠然又因为认字能被王府采买给看上。

兜兜转转,转转兜兜,原来安排好这一切的,竟然是「认字」。

朝中之人,能做官做到面见天子这一步的寒门子弟,可谓是少之又少。

不过,寒门倒还好,吃过苦,如果不干涉他们利益的话,倒是都很乐意人人都能上学认字。

只是一直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们就不同了,他们可不乐意见得此事。

又出来一中年老头起声出势,“陶国师,您或许是第一次上朝堂,不太清楚国事。”

这个中年男人的语气有些讥讽,在这一层面,似是在看一无知小儿一般,

“从古至今,向来是官宦之家与寒门才可读书入仕,商贾不可,而庶民虽说并无限制,但若都去读书,那交添仓廪府库之事,又该谁来承担呢?”

他这话的意思就是,天下百姓若都去读书了,那谁去种地?

愚民,就是尽可能的使百姓愚笨,越笨越好,越什么都不晓得才最好,这样百姓们才能「心甘情愿」地去忍受痛苦。

都读书了就会都有智慧,若是都有智慧...那就得出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情况了。

陶镜杨隔帘听着,问一句,“敢问阁下,什么官职?”

“老夫姓王名吉,乃翰林院学士,入朝十五载,专管文翰之事!”

这王吉说话之时还带了些傲气,专管学问,自是认为旁人都比不上他。

“哦,王吉,王学士。”陶镜杨点点头,身子稍稍往前倾,

“王学士入朝十五年,这么多年,你日子过的可舒坦?”

李承泽听后一挑眉,知道她要搞事,而且搞得还是非常难搞的言官。

不过他倒没制止,因为他此时在想,假如阿杨没吵过这人的话,那自己要不要找机会抄了王吉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