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厂方面,陈秀丽有两个私心,一个是她有加工厂,两者相隔太远,跑起来太麻烦,她担心两两兼顾不了。另一个私心就是,厂子建在黄泥岗,村里人就可以去厂里打工,不用撇家舍业跑到外面,她不止一次听见村里留守女人眼泪汪汪地说起在外打工的丈夫。这几年也有因为夫妻长期分居,耐不住寂寞,找了别人,最终离婚的情况。
陈秀丽想为黄泥岗做点事。
电话一直在响,陈秀丽感叹,姜维新一把年纪了,脾气还像个年轻人一样倔强,果然应了林玉琴私底下喊他的老倔头。
陈秀丽无奈接起电话,和姜维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姜维新沉默半晌,长叹一声,“想做点事,不一定非要把厂子建在村里,你帮村里修桥铺路,都行。”
“路前几年都修完了,再说,这多实在,稳稳当当在家里上班,而且村里人工便宜,赶上忙的时候多招点人,闲的时候就少招点,灵活机动。”
“秀丽!”姜维新语气严肃,“你若想做一个企业,就要拿出做企业的标准,不要总按着加工厂那样的草台班子管理。”
话糙理不糙,陈秀丽承认,长白山珍加工厂的确是草台班子。
“草台班子也没耽误挣钱卖货呀,姜叔。”
虽然在电话里讲这些不那么方便,但话说到了这里,择日不如撞日,姜维新准备给陈秀丽上一课。
“加工厂的成功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你品控抓得好,产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第二,大连的销售公司是加工厂的门面,我问你,你的销售公司管理模式和加工厂一样吗?”
陈秀丽不说话了,红姑的销售公司采取的完全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每一个员工都签合同,交社保,甚至还有竞业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