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此,韦有物很快的发现了这篇文章在字里行间的奥妙。
他心中提起了几分兴趣,身体也不自觉的坐直了起来,眼神格外认真。
“指有长短,人有高下,故民亦有士农工商之分。”
说到了这里,韦有物已经逐渐明白了这篇文章的立意之所在。
人民是朝廷的基石是国家的根本。
所谓的士农工商,无论哪一个阶层哪一个身份,都是由最本质的民演变而来。
先有民,后有官!
倘若任何人忘记了这个最根本的原则,那么就违背了《大学》中所说的‘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文章读到这里,韦有物起身轻轻击掌以示赞叹。
其他的暂且不论,这种破题的巧妙可谓别出机杼,仅这份‘出于一人却不落于一人’的雄伟眼界,就让全篇的文章高了其他人不止一筹。
有的人看山只是山,而有的人看山则不局限于山。
他再往下看去,只见文章笔锋一转,很快就讲述到了第二句的破题所在。
“官为民谋,勤勉为政秉公办事;民为官守,遵法守纪勤劳安乐。”
“相辅相成、各得其所,即是大道之‘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到了这里,文章的格调就又上了一层楼。
在承接了上文的官民之由来依据后,下文则用《中庸》里最为推崇的‘中和’思想作为官民相处时的原则。
韦有物霍然起身,眼神中的意外和赞许几乎溢了出来。
“立意高远,气势雄伟,一府之首却是屈才了!”
先前的那阅卷官听了也笑着附和道:“两题破于一处,却又如此巧妙!实在是了不起,了不起呀!”
实际上,这些思想并非是第一次提出来,一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早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理论。
但是经过了一千年的发展,各代的读书人纷纷钻着脑袋对这些话做注解,却无一人能像这篇文章一样讲述的淋漓尽致。
换句话说,前人的解释不过是‘我注六经’,只是在单纯的机械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