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颓然的躺在地上,得亏他是站在最前,不然只怕汹涌的人群已经将他踩死了。
他双眼呆滞,只觉墙壁上的红榜是如此刺眼。
心里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天堂到地狱怎么会这么快?
西陵县礼房的几个小吏也顾不得他,此刻正忙着逐一粘贴榜上考生的答卷。
见状,杨大心里又燃起一点希望。
想到吴长史一早的布置,他心里默念:我不好过,那宁国府贾瑜也别想好过!
和刚才唱名的顺序相反。
作为案首,贾瑜的卷子是最先放出来的。
只见其字迹工整,全文用最标准不过的馆阁体书写,行列匀齐看起来简直赏心悦目。
吴长史安排的几名举人,立马挤到近前开始观看文章,寻找行文里的破绽。
他们眼睛一抬,看到题目的第一瞬间就是满满的迷茫和不知所措。
试论大化之治?
这是童生试的考题?
这比起需要引经据典,寻找思路的截搭题目还离谱!
你让我自己来写怕是都写不出来......
几个举人彼此对视一眼,接着往下看去。
这么一看,不禁皱起眉头。
不是他们学问不够,而是贾瑜所写的东西,实在超乎他们的涉猎范围。
爵赏、刑罚、选将、练兵四论,四书五经里根本没有说过呀!
一路皱着眉头看下去,见贾瑜话锋一转,终于提到了靖边的六条锯条国策,众人不禁微微一笑。
你要是写这个,我可就能好好批判你了!
“陛下甫一登朝,便播名海内;值交替之际,则忠义奋发。宣文教,沐化天下百姓,定武备,御守九边蛮夷!坐拥四海之大而广收英雄之才。箭指天狼,封狼居胥。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贾瑜起转承合的句式,借鉴了三国时沮授谏袁绍之策,将宣文帝上位之后的做法大大赞扬了一遍,这是无可挑剔的政治正确,根本挑不出半点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