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被称为“三叠式”的结构模式,在中国古代小说以及戏剧作品当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比如那经典的“三顾茅庐”(也就是三次诚恳地邀请智慧过人的诸葛亮出山相助);还有令人津津乐道的“三气周瑜”,将孙刘联盟之间的明争暗斗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有那充满惊险与刺激的“三打祝家庄”,生动描绘出一场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家喻户晓的“三打白骨精”,更是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孙悟空降妖除魔时的坚定决心和果敢勇气;而“三上轿”则以其独特的情节设置,深刻刻画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还有那扣人心弦的“三滴血”,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些采用“三叠式”结构的文章数量众多,但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情况却是相当复杂多样的,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不过其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优秀的作品,通过这样一种叙事方式,很好地反映出人们对于某件事情从起始到发展再到最终结局这一整个过程的深入思考和认知历程。同时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如“三打祝家庄”,有人就曾这样评说过:《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象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个。
可见这种“三叠式”结构的技法,不仅是曲折多变,富于波翻。象清人毛宗岗评点“三顾茅庐”时所说的那样:“文之曲折至此,虽九曲武夷不足拟之”;而且,如果运用得好,能展现事物本身的客观复杂性,人们认识逐步深化的合理进程,还会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因素。
象现代创作中的《三走严庄》,《三上桃峰》,以及包括象《三五年是多久》这样的文章,可以说都使用了“往复三叠”的技法。
11、“意识流”及“拼贴画”等多种写作技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种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文学领域,引发了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与大胆创新。
在叙事性文学的范畴内,曾经占据主流地位的那些传统写作模式逐渐受到冷落。以往那种主题高度集中且单一、人物形象被塑造得无比高大完美、故事情节严丝合缝且完整无缺、叙述节奏舒缓如潺潺流水般的写法,已难以满足当代众多作家和读者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如今,他们开始倾心于更为多元复杂的主题呈现,即所谓的“多主题”创作;同时热衷于刻画贴近日常生活、具有烟火气息的“世俗化”人物形象,以取代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英雄化”角色设定;在情节构建方面,则更倾向于打破常规,采用“非情节”(或者说是“弱情节”)的方式来突出对人物内心“情绪”的细腻描绘;此外,还极力追求快速紧凑的叙述“节奏”,让故事如同疾风骤雨般迅速推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作家们在积极借鉴欧美现代小说先进的表现技巧之余,并未一味地全盘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本国文化特色及自身创作风格进行巧妙的“改制”与“发展”。如此一来,一种极具“中国化”色彩的“意识流”写作风格应运而生,其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又似天马行空般自由不羁;还有那宛如“拼贴画”一般丰富多彩、错落有致的叙事结构,将不同时空、场景与事件有机融合在一起,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除此之外,诸如“独白”式的自我剖白、“自由联想”的思维跳跃、“象征暗示”的含蓄隐喻以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都成为当下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常见而独特的表现手段。
“意识流”这种文学流派又被称为“心理分析”小说。其最为常见且屡试不爽的表现手法便是那频繁登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内心独白”了。
例如谌容所着的《人到中年》这部作品,当情节发展至陆文婷生命岌岌可危之际,“内心独白”便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大量涌现。彼时彼刻,陆文婷的思绪如同脱缰野马一般肆意奔腾:“她们在呼喊着我的名字吗?不,我绝对不能就此离去!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尚有太多未竟之事等待着我去完成,太多应尽之责还未曾履行。我怎能忍心让可爱的园园和乖巧的佳佳沦为失去母亲疼爱的可怜孤儿呢?更不能让深爱着我的丈夫家杰承受中年丧偶这般沉重的打击呀!而且,我也无法割舍对自己工作多年的医院以及那些一直依赖着我的病人们的深厚情感。这里的一切,都与我紧密相连,难以分割啊!哪怕这份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折磨,但却依然令我难以舍弃……”
“我不能在这死亡之水中沉没。我要挣扎,我要反抗,我要留在人间。可,我怎么那么累呢?我没有力气反抗,没有力气挣扎,我正在沉下去,沉下去……”
“啊!永别了,园园!永别了,佳佳!……
永别了,我的亲人!永别了,医院!永别了,我的病人!我是舍不得离开你们的啊!
我……”
作品以内心深处的意识活动,以“独白”形式展露出来,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自由联想”也是极常见的。如王蒙《春之声》中的一段,就有“白由联想”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