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周边旅游 第一节 游览隆昌石牌坊(续1)

我的学生生活 山果果9 4033 字 21小时前

师父顿时心如刀绞,慈悲之心如潮水般汹涌澎湃。他心急如焚地呼喊着身旁的几个徒弟:“快来人啊!拿撬杠过来!一定要把这碓窝石撬开,救出你们的大师兄!”众徒弟们闻言,不敢有丝毫怠慢,纷纷匆忙跑去寻找撬杠。

然而,当他们手持撬杠回到碓窝石前时,却发现无论怎样努力尝试,都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着力点。那碓窝石仿佛与大地浑然一体,坚不可摧。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众人焦急万分,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而碓窝里传出的呼救声却始终没有停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自那日起,那碓窝中的声响便如同魔咒一般萦绕不去,日夜不息。大庙的住持听闻此事后,不禁心生感慨,缓缓念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禅语:“响石山,山石响,石响山不响。”这句禅语似是蕴含着无尽的玄机和深意,让人陷入沉思之中。

并书成一幅上联悬挂在庙门口,以警示众生。若干年后的一天,一个自贡富顺的才子慕名游玩响石山,到大庙烧香,见了这幅上联,联想到自己刚游玩到响石山一个叫铁炉沟的地方,心生灵感,当即对出下联:

“流水沟,沟流水,水流沟不流。””

永洪感慨地说道:“值得庆幸的是,自那之后,老鹰喙下的那一整片稻田,每一年都能迎来大丰收。曾经响彻?子坳的?米声以及回荡在风簸山的风簸车米声,自此销声匿迹。然而,唯有碓窝山上的那块巨大岩石,当人们踩踏其上时,依旧会传出‘哄、哄、哄’的声响。这声音仿佛是历史的回响,见证着这片土地过往的岁月和变迁。每当听到这独特的声音,人们便会想起那段与老鹰斗智斗勇的日子,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

自那时起,那碓窝里的声响就犹如永不停歇的乐章一般,持续不断地回荡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独特而神秘的声音渐渐传遍了整个地区。人们对其充满好奇与敬畏,将这块会发声的石头赋予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响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原本默默无闻的碓窝山因为那块神奇的响石而声名远扬。当地居民们口耳相传,纷纷称此山为响石山。每当有人提及这个地方,都会想起那令人惊叹不已的奇妙声音。

而围绕着响石山发展起来的小镇,也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响石镇。从此,响石镇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一个标志性的存在,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它背后隐藏的故事和秘密。

时光悄然流逝,公交车平稳地驶进了响石镇。五明一行人纷纷走下车辆,怀着满心期待,径直朝着那闻名遐迩的牌坊走去。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庄严肃穆的杨邱氏贞节坊。它静静地矗立在隆昌县响石镇牌坊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久远而动人的故事。这座牌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 1818 年),乃是杨邱氏的八位孝顺孙儿为敬爱的祖母所精心建造。这位贞节妇杨邱氏,更是受到了朝廷的正式表彰与赞颂。

杨邱氏乃隆昌县儒生杨维信之贤妻,亦是太学生杨升和杨新的慈爱母亲。当年,年仅十九岁的她便嫁入杨家,居于繁华热闹的隆昌县城之中,并诞下两个可爱的儿子。然而,命运多舛,当杨邱氏正值青春年华的二十六岁时,不幸降临——她深爱的丈夫因病离世,而公公婆婆也早已离开人世。刹那间,家庭陷入贫困无助的困境,但坚强勇敢的杨邱氏并未被生活的重负压垮。

为了支撑起这个破碎的家,杨邱氏毅然决然地带着家人从隆昌县城的闹市迁至相对宁静的响石镇。在这里,她挑起了勤俭持家的重任,以无比坚韧的毅力辛勤哺育着两个幼子。岁月如梭,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两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且双双考入国学,成就斐然,家中经济状况也逐渐好转。

清嘉庆二十三年,为感恩祖母一生的辛劳付出与坚守贞洁,杨邱氏的八个孙子齐心协力,共同出资兴建了这座宏伟壮观的贞节牌坊,以此纪念祖母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德。如今,这座历经风雨沧桑的牌坊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当地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和缅怀。

永洪缓缓说道:“所谓儒生,乃是对读书人的一个统称罢了。通常来说,那些考中了秀才及其以上功名之人,方可被称为儒生。若是仅仅考取了秀才之名,那便只能称作小儒生;而一旦中举,便可称之为中儒生;至于进士及第者,则能够尊称为大儒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