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从白石部落那边发现了锡矿之后,白骨洞营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生产了两三千斤的锡锭出来,被一路带着,目前存放在围墙里的一处炼铁坊里。
这处炼铁坊当初并没有跟着其他产业转移出去,因为熊洪和熊巫考虑到,围墙里还是得保留一处炼铁的炉子,不是为了熔炼铁矿石,而是能够对炼铁坊生产的各种金属锭进行锻造,制作一些简单的如菜刀、镰刀等工具。
围墙外面的炼铁坊则专门负责矿石冶炼以及成品的制作,由那里熔炼出来的铜锭,被送到这里,跟锡锭一起,按照熊洪提供的比例进行熔炼和混合。
“族长,你们过来了,”熊山将上半身的衣服脱去,只在胸前挂着一个皮质的围裙,拿着一柄铁锤,向走进来的熊洪等人打着招呼,“正好,按照族长你说的,我们现在已经做出了几种不同比例的青铜短刀出来,等会冷却后就可以测试一下了。”
青铜器,后世很是出名,尤其是各地的博物馆都有一些青铜器作为镇馆之宝,比如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什么的,更有三星堆出土的那些疑似外星文明的青铜器,每一件流传下来的都可以称得上是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华夏文明。
对于青铜器的认识,熊洪自然清楚,对于比例,他也知道个大概。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含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礼-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制作不同的不同合金比例: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剂。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剂。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剂。
这里的所谓金就是铜,铜锡合金即青铜。所谓“金之六齐”,就是区分青铜品种的六种配方之分量,以制造各种用器。所谓“钟、鼎之齐”铜、锡比例为六比一,即铜占85.71%,锡占14.29%。“斧斤之齐”的铜、锡比例为五比一,即铜占83.33%,锡占16.67%。“戈戟之齐”的铜、锡比例为四比一,即铜占80%,锡占20%。“大刃之齐”所需铜、锡比例为三比一,即铜占75%,锡占25%。“削杀矢之齐”铜、锡比例为五比二,即铜占71.43%,锡占28.57%。“鉴燧之齐”铜、锡比例为一比一,即各占50%。
当然对于熊洪来说,各种配比的材料适合哪种用途,他也只是理论上知道,毕竟后世也没有机会来冶炼青铜器。
青铜中锡的成分占17%到20%最为坚韧。《考工记》说“斧斤之齐”锡占16.67%,“戈戟之齐”锡占20%,是因为斧、斤、戈、戟都需坚韧。青铜中锡的成分占30%~40%,硬度最高。《考工记》中规定“大刃之齐”锡占25%,“削杀矢之齐”锡占28.75%,是因这类武器所需硬度高。青铜中锡占的分量不同,其光泽也会不同。锡占到30%~40%,青铜就会变为灰白色。《考工记》规定“钟鼎之齐”锡占14.29%,为了使它能呈现橙黄色较美观,同时也为了能敲出美妙的声音。《考工记》规定“鉴燧之齐”锡占50%,是因为铜镜需要白色光泽。
一般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同时青铜也会变的更脆。
其次,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因此,能够铸造出一
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最后,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
期保存。此外,青铜的熔点较低,甚至比铜矿石的熔点都要低(正常纯铜的熔点在1083度,而青铜只有800余度),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很是方便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