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踏上征程的人,先后从各自的地点出发。
郤锜和士匄、邯郸旃从“新田”出发。这一次征讨鲁国的大军选择了“棘津”的路线,不再是走“孟津”这一条路线。
另外,郤至虽然没有出征,郤氏一样出动了四个“师”的兵力。代替郤至出征的人是郤耀这位温氏的世子,他也将指挥两个“师”作战。
家天下嘛,尤其是郤锜作为主将,要打的对象是鲁国,没有人真正太当回事,也就随意着来了。
极可能是楼令的那一句被听进去了。
什么话?楼令说年轻人应该多加担子,好有更多历练的机会。
结果……,郤杨和郤耀都被加了很重的担子,希望不会第一次就搞砸。
要是讨伐鲁国都能玩脱?世人就该见识到郤氏大宗的宗子和小宗的世子多么无能了。
郤至和智罃第二批走。
他们不走不行,要是一直待在“新田”的话,等晋君周要赶往“虎牢”举行会盟,人在“新田”却不一同前往,多少会被人嚼舌根。
只是,两人到“智”地也就待着,如跟楼令所说那般,需要先对出征的部队进行一系列整训。
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列国对于单骑走马一直挺排斥?认为那是极为狼狈之下的人,才会干得出来的行为。
那么,列国君臣是不知道骑马赶路可以加快行军速度吗?肯定是知道的。
要知道的情况是,并非人人都会骑马,同时骑马赶路挺受罪。
不提马蹄铁,只需要知道在有了高桥马鞍、双边马镫之后,骑马赶路一样很受罪。不经常骑马的人,骑马赶一天的路,整个人被颠得要散架不说,双腿的大腿内侧也绝对要被磨得血肉模糊。
骑术很不错的人,不见他们赶路全程骑马,理由当然是一样受不了。
便是马背上的民族,弱的不提,强如匈奴、突厥、鲜卑(含契丹)、古蒙古,赶路其实是乘车居多,也就是乘坐辘轳车的这一类车。
紧急状态下的话,那肯定不能拿来当例子,要当也是个例,并非是普遍的情况。
目前的楼氏正在面临转型,既是已经开始大量在使用载人赶路的马拉车,不像以前大肆骑马赶路了。
为什么到现在楼氏才开始转型?那当然是经济实力跟了上来。
拿西汉时期的情况来说,汉初连凑出六匹白马都困难,到小猪大帝时期却是良马数十万计算。
并且到汉军与匈奴征战的中期,其实汉军已经开始在大量使用车辆,真不是光靠两条腿或四条腿来赶路,而是使用车轱辘。
所以了,以军事历史而论,汉军比其他文明的军队更早实现“车轮化”的体系。
没有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积累,到小猪大帝时期的汉军能那么阔气吗?显然是不能的。
楼令也是在各方各面积累了二十多年,近期才算是一样又一样发挥优势。
当然,跟晋国各个家族将资源投入军事用途的关系极大,其它很多民生科类的需求也就被顺延。
暂时没有转向军果主义的齐国和宋国,他们要比晋国富有得多,可是从军备到军队规模都显得挺一般。
温氏和智氏要开始效仿楼氏的玩法?
楼氏却是再一次走到了所有人的前面,改为玩车轮了。
“车驾怎么突然猛增?”士鲂率先发现楼氏的异样。
中行偃与士鲂同车,闻言将视线转了过去,看到楼氏多数人坐在长型后车斗,只有少数人徒步赶路,一下子发现了问题所在。
“楼氏的厢车供不应求。他们既然能够研究出那么便利的车辆,设计其它用途的车辆,自然不在话下。”中行偃给出评价。
楼氏的厢车是往华丽了制造,供应给晋国与列国的贵族。
贵族这种阶层,讲究的就是一个“你有?我也得有!”的心态,确确实实让楼氏的出厂速度跟不上订单增加的速度。
肯定有人效仿,只是他们不敢做得跟楼氏的厢车一模一样。
与此同时,非常尴尬的事情正在发生。
例如,进行仿造的家族,他们哪怕能够将各种零件打磨出来,成本显得极其夸张。
为什么会那样?最重要的是那些进行仿造的家族,他们的工具不如楼氏齐全,以至于消耗更长的工时,成品率也是低得可怜。
自己造远比从楼氏购买昂贵?那还造什么,造出来卖不出,质量用起来更差,不如继续向楼氏采买了。
“用上军将的话来说,楼氏跟我们走得不是同一赛道。”士鲂说道。
中行偃听过“赛道”这个说法。
那是楼令在某次小型会议上,提到晋国应该改变玩法,不能再跟齐国、楚国或哪个国家走争霸天下的赛道,应当踏上取代和扩张的通道。
那一次,楼令的演讲很是震撼人心,首次让晋君周和其他与会的人对“战略”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士鲂其实是极力向士匄建议交好楼氏,一旦荀氏想跟楼氏别苗头,最好是跟荀氏切割个干干净净。
小主,
真不是士鲂老了没有胆子,完全是他看出了趋势。
怎么说呢?
比现有的实力,范氏、荀氏再拉上晋国其余家族,极可能都不够郤氏、楼氏以及他们附庸打的。
现阶段的实力比不过,再有楼氏一再出现创新,眼见着就是很长久的未来都打不过。
那还打个鬼啊?!
然后,楼令不是提出晋国应该追求的目标吗?
应该是赶紧地贴上去,再死皮赖脸都要黏上,一块争取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我等下会找上军将聊一聊,你来吗?”中行偃问道。
士鲂迟疑了一下下,说道:“我就不了。”
两个宗主级别的人要谈事,士鲂这个小宗之主去凑什么热闹?
真的凑热闹,聊到小宗之主无法做主的事情,届时会很显得很尴尬,也容易让人误判范氏的态度。
跟随晋君周前往“虎牢”会盟的卿大夫当然不会只有楼令一位,没有出征任务的中行偃和士鲂一同前去。
因为不是出征的兴致,所以要前往“虎牢”的晋军并不多。每一名卿大夫带上一个“师”的兵力,其余的一家之主从一个“卒”到一个“旅”的不等数量,合起来差不多三个“师”的总兵力。
近五十名贵族,怎么才凑出不到一个“师”的兵力呢?那是国君与卿大夫都没有做出数量要求,他们连续几下大战下来几乎掏光家底,能够悠着来没有人选择给自己上强度。
普通贵族还好,没有把混资历干得太过明显。
来自公族的封君将摆烂干得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