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韩信的抉择

如今您打算以忠诚信义交好汉王,怎么比得上张耳、陈馀的交情,而所涉及的事情又要比张黡、陈泽之事重要的多,您还能断定汉王不会害您吗?大夫文种、范蠡保全越国,辅佐勾践称霸,结果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不过野兽尽走狗烹罢了。

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比不上张耳陈馀,以忠诚信义而论也赶不上文种、范蠡和越王勾践。仅凭这两件事,我想足够您断定是非了,还希望您深思熟虑。

况且,我听说‘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您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率兵夺取井陉杀成安君陈馀,攻占赵国后又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又消灭楚国军队二十万,杀死楚将龙且,可以说功劳天下无双。而且计谋出众,世上少有。

如今您不仅有威胁君主的威势,而且又立下难以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王难以信任;归附汉国,汉王又心生恐惧,天下又哪里是您容身的地方呢?身为臣子却有着让国君感觉到威胁的实力,名望又高于天下所有人,我都替您感觉到危险啊。”

小主,

韩信听到这里,脸色变了又变,虽然从内心深处,韩信不愿背叛刘邦,然而蒯通的分析,却也是实情,沉思良久,却依然难以做出决断。只好回复道,“先生先暂且说到这里吧,让我考虑考虑。”

蒯通见自己的一番话,已经让韩信有所动摇,也不愿逼迫过甚,于是告辞离去。

蒯通离开之后,韩信坐回桌案,仔细回想着蒯通之所言,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毫无疑问,韩信是有野心的,否则他也不会在齐国已经有所动摇的情况下,而坚决出兵攻齐了,更不会冒着加深刘邦猜忌的风险,请立为齐王了。

蒯通所说的危险,确实有一定道理,蒯通所做的设想,也确实非常美好。可是,韩信却明白,像蒯越这种自春秋战国以来便以游说诸侯来求取富贵的辩士,为了打动人主,往往会夸大其词,只挑选有利于自己结论的话说,这些辩士的言辞看似有理,实则漏洞极大,蒯通之言到底有几分可信,还要仔细斟酌。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真的能摆脱汉王刘邦自立吗?

韩信自北上攻魏以来,的确长期独自在外带兵,但相较于彭越、英布等率众投靠者而言,韩信以独身投奔刘邦,缺乏自己的根基,他之所以能够统兵,完全来自于刘邦的授权,因此相较于彭越、英布等人,韩信对刘邦有着更为强烈的依附性。

此外,正是由于自己根基太浅,自己虽然长期带兵,但刘邦却牢牢掌控着军队人事任免权,军中高级将领曹参、灌婴、靳歙、傅宽等人皆为刘邦嫡系,甚至就连孔将军孔藂(孔子九世孙)、费将军陈贺、柴将军柴武等中层将领,也几乎全是刘邦的元从将领。

刘邦虽然麾下人才众多,但就远近亲疏而言,最为嫡系的无非是如曹参、灌婴、樊哙等丰沛元从集团和靳歙、傅宽、郦商等砀泗楚人集团,这些人跟随刘邦最早,且最为忠心,因此在汉国集团内部地位极高,他们虽然奉刘邦之命跟随自己,但又何尝不是奉刘邦之命来监视自己的呢?自己被破格任命为大将军本就令这些人所不满,如果自己要背叛刘邦,他们难道也会背弃刘邦跟随自己吗?

韩信麾下军队虽然有不少是自己独立招募训练而来,但掌兵者却是身为步军主将的曹参和骑兵主将的灌婴,如今自己虽然被册封为齐王,但汉王随即便任命傅宽为右丞相、齐受为左丞相,这难道不是为了限制自己吗?

如果继续跟随汉王攻打项羽,或许真会如蒯通所言,未来会遭遇不测,但如果现在便背刘投项,恐怕立时便要身首异处了吧。

更何况,齐地固然富庶,但想要对外谋求发展,却又受制于赵地和梁地,赵王张耳、魏相彭越虽说不至于对刘邦忠心不二,但相较于自己而言,他们与刘邦的关系显然更为亲近,自己真的能够策反他们吗?蒯通这套先秦分封制下的策略,显然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

更为重要的是,韩信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自己打仗或许是把好手,但要论治国,恐怕还没有那个才能。且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又已经封韩信为王,韩信如果真的自立,毫无疑问是背信弃义,又如何能够服众?

想到这里,韩信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选择将武涉和蒯通两人的劝说抛之脑后。

数日后,蒯越见韩信始终没有行动,便再次前来拜见劝说韩信,然而已经做出了决断的韩信,这次坚决予以了拒绝,阻止了他的劝说。

蒯通见自己的规劝没有被采纳,无奈叹气而去,而韩信则在齐地已经基本被平定的情况下,遵照刘邦的命令,派灌婴、靳歙等人向南用兵,攻取楚国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