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丹妮博士和时光先生顿感差异,会场内的科学家们也同样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时光先生只好放下手中的液体,直接开始对牛角的检测。
他于控制面板中,小心翼翼地启动了“量子洞察者”STM 的扫描程序,针尖以极其精确的控制,逐渐靠近牛角表面。
在高分辨率的成像下,牛角表面的物理结构逐渐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以看到,牛角表面并非想象中的平滑,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微观起伏。这些起伏形成的纹理,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50 纳米。从原子尺度来看,牛角的原子排列方式略显奇特。部分区域的原子紧密排列,形成了类似晶格的结构,晶格常数约为 0.2 纳米;而在另一些区域,原子的分布则相对疏松,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
进一步观察发现,牛角表面存在着微小的孔隙和通道,这些孔隙和通道的尺寸大多在 10 至 20 纳米之间,其分布和形状似乎与某种能量传输或物质交换机制有关。然而,这种机制与地球上常见的物质传输方式又有所不同。
在对牛角的量子隧道结构进行分析时,科学家们遇到了更大的困惑。通常情况下,物质的量子隧道效应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但牛角所表现出的量子隧道特性却偏离了常规认知。其隧道电流的变化幅度约在 0.5 至 1.5 纳安之间,变化模式异常复杂,难以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
经过长时间的细致检测和数据分析,迈丹妮博士和时光先生面面相觑,无奈地摇了摇头。尽管获取了大量关于牛角微观结构的详细信息,但这些信息却无法让他们得出明确的结论。牛角的结构特征既有与地球上物质相似的地方,又存在着诸多前所未见的独特性质,让人摸不着头脑,难以判断其究竟是否为生物,或者是来自何种未知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