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活陨星,博士检测获定论

量子传奇 丹台明月2 1130 字 11小时前

不要看菲尼尔这个兰花指,人家做点事情那可真是有板有眼,迈丹妮博士看了看盒子上面的标识:疑似活体陨星(无损完整),地球倒计时:1824天。

好家伙,这家伙都干上倒计时了!迈丹妮博士摇了摇头,面罩后的脸上挂上了笑容。

博士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略显激动的心情,随后缓缓打开盒子。她小心地取出这颗约 10 克重的陨石,轻轻放置在显微镜的样品台上。

她滴了几滴“星辰净洁剂”,对预定观察部位进行了仔细清洗,以去除可能附着的微小颗粒和污染物。

这台扫描电子显微镜拥有高达惊人的300 万倍的放大倍数,能够清晰地呈现出陨石细微之处的结构。

博士熟练地操作控制面板,首先设置加速电压为 30 千伏,以确保电子束能够有足够的能量穿透陨石表面。

接着,他调整工作距离为 10 毫米,使成像更加清晰和准确。

博士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微调着焦距,陨石的表面逐渐清晰起来。他看到了陨石表面那些微小的坑洼和纹理,仿佛是宇宙留下的神秘印记。她继续调整放大倍数,将其逐步增加到 10 万倍,此时,陨石表面的微小颗粒都清晰可见,颗粒的大小约在 1 微米左右。

博士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手中的操作一刻也不停歇。她不断改变着扫描角度,确保能够全面地了解陨石的结构特征。同时,她还记录下了各种关键数据,比如电子束的强度、样品的电流等等,这些数据对于后续的分析至关重要。

在操作过程中,博士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谨慎,生怕对这珍贵的陨石造成一丝一毫的损伤。

博士继续调大放大倍数,当倍数达到 50 万倍时,陨石表面那些原本看似山峰、河谷、峡谷、沟壑和平原的痕迹愈发清晰,仿佛是一个缩小版的奇异星球地貌。而在坠落过程中形成的熔流线,就像蜿蜒的河流穿梭其中。

随着倍数不断增加,为了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博士在电脑软件上精细地调整参数,在控制面板上熟练操作。当放大倍数达到 80 万倍时,她把工作距离从最初的 10 毫米调整到了 3 毫米。倍数持续飙升,达到 120 万倍时,工作距离已缩小至 1 毫米。

迈丹妮博士毫不松懈,继续操作,直至放大倍数达到惊人的 300 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