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乡村收筒爷奶笑,县城惊艳飞鱼耀

袁宏庆已是第三次组装,手法已然十分娴熟。刘正轩在一旁协助,待组装完成,把相应的引水竹管安装好,只是暂时不与水车连接,竹管下方设有支架。

之后,他们驾着马车前往小山。小山虽说不高,但马车却无法上去。袁宏庆只好背着其他零件跟随着刘正轩爬山。

一路上,他们也碰到不少背着建筑原材料的村民,大家都面带笑容跟刘正轩热情地打招呼。

到达山顶后,他们将竹管接好,引到山顶空地指定的水池位置。水池引出两个竹管,一个竹管供应山顶的作坊用水,另一个竹管引到山腰上的六个水坑里。那些水坑之中已经堆积了众多剥皮的构树和竹子。待这一切连接妥当,刘正轩让袁宏庆下山将水车接上,自己则前往山上查看。

刘正轩在山顶稍作等待,便看到竹管出水了。他兴奋地跑去山崖边,大声呼喊山下的袁宏庆告知山顶已通水。不多时,刘为民也登上山顶,刘正轩欣喜地说道:“村长,山顶已通水了,现在可以在山顶建造作坊了。” 他从怀里掏出精心绘制的图纸,满怀期待地来到了村长面前。

在那张图纸上,清晰地绘着五间平房以及一个构造奇特的冲水厕所。五间平房的结构虽说算不上复杂,可那冲水厕所却让村长看得如坠云雾之中。

刘正轩不慌不忙,极为耐心地讲解起来,从污物的排放路径,到整个系统的运作原理,滔滔不绝,费了好大一番口舌,村长才勉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脸上仍带着几分迷茫。

建筑所需的材料,窑厂均有生产,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开工。刘正轩又郑重地向村长交代,要在四个窑厂的区域挖掘一口水井,以此满足厂区生产的用水需求。水井的两个蓄水池,一个用于生产,一个用于生活,都需用烧砖的青砖和水泥精心砌造,务必要保证坚固耐用。

安排妥当后,刘正轩与村长告辞,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往下走。行至半山腰时,他瞧见那六个池子都已被水灌满,桑木和竹子静静地浸泡在其中。他心里清楚,这些材料还需再浸泡一个多月,才能进行后续的处理。

来到山下,袁宏庆早已驾着马车在此耐心等候。刘正轩登上马车,吩咐袁宏庆前往村头自己购置的那片空地。他们所在的村子名曰清河村,村头有一条二三十米宽的清河,河水奔腾不息,河面上那座石头桥历经岁月的洗礼,显得有些破旧不堪,而村民们世世代代便是依靠这座石桥与外界保持着联系。

下了马车,刘正轩带着袁宏庆一路漫步,仔细察看。沿途路过的村民们,无一不怀着尊敬与敬畏的神情向他打招呼。

刘正轩在一处水流湍急的位置停下了脚步,让袁宏庆做好标记,并神情严肃地说道:“回去之后按照之前的图纸再打造两套水车,另外打造几个传动轴,晚点我画完图纸再交给你。”

袁宏庆脸上绽放着笑容,毫不犹豫地回道:“好的二少爷,回去我立刻就开始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