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这俩倒真的老老实实去街上走街串巷,了解不同人不同的生活,且随身带着小本本,想到什么就记什么。
他们还会结伴去到附近的乡镇,每年服役的时间到了,他俩还会结伴去到服役的地方走访。
“阿姐,我们从河道那边回来,那里服役的民工,饭都吃不饱,下雨天还要干活,好多人都生病了。”
“你俩看了这么多,没点啥改善的想法?”
“阿姐,你说我们在河道旁边搭个棚子卖吃食咋样,这样民工们休息的时候,好歹能吃口热乎的,不用一直吃硬邦邦的干饼子。”
“想做什么就去做,不过记得要跟附近的负责的官差打好关系。”
“阿姐,我明白了。”
次日,这俩包袱款款的又去了河道附近,找到负责监工的官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官差想着到时候自己也能吃口热乎的,便答应了。
官差一答应,二人立马转头去了附近的杏花村,找到村长。
既能赚钱,又能让自家去服役的人吃的好点,村长积极性很高,很快找来村里几家人品老实,做饭手艺又好的妇人,给他们分配了活计。
之后,河道上便出现了两家卖包子和面条,还有骨头汤的摊位,卖的也不贵,基本是人人都能吃得起,这让民工们多了些干劲,河道的挖掘效率都变高了。
而田野和田壮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沿着河道开始画图记录,这里的河道每年都要修,因此年年都需要人服役,两人想找找看能不能找到办法一劳永逸。
与此同时,忘忧正拿着一本从一个败家子手里收来的水经注在看。
这上面详细记录了大雍河道的走向,以及山川河流的分布,这可是可以当传家宝的书,就被那败家子吆喝着卖掉了。
忘忧还在这本书上找到了田野和田壮去的那条河附近。
看完后忘忧发现有些不合理,又仔细翻了一下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着书已久,是前朝之物,而前朝存在了五百多年,这本书的存在都有三百多年了。
难怪会跟田壮和田野记录回来的不一样,前朝对这片河道治理过,只是沧海桑田,多年后所有的痕迹都被抹干净了,但前人的智慧也不是不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