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路线具体何时出现已无法考证,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官方记载中,源于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塞。
为了联合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张骞一路西行上万里。
当张骞颠颠的跑到大夏国,嗯,就是如今的阿富汗时,整个人都斯巴达了。
卧槽,我不是跑错地方了吧,咋这里满大街都是产自巴蜀的玩意?
最后张骞在当地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些物品都是从邻近的身毒国贩售过来的。
草,又是一国际二道贩子!
于是张骞把所见所闻牢牢记在心里,回国后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汉武帝。
汉朝君臣第一次知道,原来蜀地早就有一条通往国外的秘密通路。
汉武帝是什么人?
那可是你不卖我马,我就灭你全家的狠角!
于是,他立刻就派人前去探路,想要把这条商路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事情进行的并不顺利。蜀道难,可不是说说而已,再加上那些不欢迎外来者的蛮夷……
前前后后一共差不多五年的时间,探路的开拓者小队与当地部族冲突不断,死伤越来越多。
这一结果,气得汉武帝牙根直痒痒,当即就要一支穿云箭……
这时有一个牛逼人物跳了出来,主动请缨去解决这个麻烦,此人就是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一说蜀郡成都人“汉赋四大家”之一。
这么说或许不少人还不知道这货是谁,那么《凤求凰》,《子虚赋》,《上林赋》总有人知道吧?
还不知?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句总该人尽皆知了吧?就是这货写的。
司马相如可是有名的大才子,嗯,也是标准的文弱书生。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文弱书生如何能解决这棘手的问题?
答:他有个好老婆!
他的老丈人是富可敌国的蜀地豪强卓王孙!
于是……
司马相一路游山玩水的就把事个办成了,惊掉无数朝臣的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