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大顺敢死队架起的云梯,一次次被掀翻,梯子上人员跌得好惨!
当然,吴三桂的家丁被燧发枪弹击中者,也是非死即伤……
看着爬城敢死队员一波波地损失着,李自成脸色铁青,握紧了双手两拳头。
他看向不远处笼子中的吴襄,想起吴襄跟崇祯皇帝说过的那话:若有百万两饷银,三千吴家家丁,即可以击溃大顺十万军。
之前,所有人都说是吴襄吹牛皮,连李自成都很是不屑。
可是,现在看来,吴三桂的家丁武装,确实比大顺军的敢死队员还要敢死。而且,对守城战法运用得极其娴熟。
依托关城上的各种工事,冷兵器时代的任何军队,根本没有可能攻下如此坚城!
首先:于城中,去攻取更大,更坚固城池的战斗,也只在这种环环相扣的城防堡垒之间,才有发生。
要知道,所谓的山海关防御体系,经大明朝历代修造,到这时,已经将一道原本用于防守的关隘,构建得攻防兼具:
五十里长城、十座关隘、二十三座敌台、十七烽燧,入海垣山……相互依托、还可炮火支援……
在这个时代条件下,任何攻城关者面对这样的森严壁垒,都会畏惧,心生退意。
“幸运的是我军有了这支火枪部队!还有你这个明朝太子支招。否则,即使我军进入了西罗城,怕也会有大部分将士葬身城中。”
李自成看了一阵西罗城中的攻防战后,这样嘀咕,实际就是说给朱慈烺一个人听到。
几天接触下来,朱慈烺觉得李自成这人人品还不错,悟性也还可以。
后世相关于大顺的失败总结为民心、谋士、鼠疫、和山头。
的确是!面对这四项天灾人祸,很少有伟人能够迈过。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时代,最广大的民众应该就是农民。
李自成于崇祯十二年从商洛山中出来,就是以“均田免赋,输银助饷”作为纲领的。
而这条纲领一直在崇祯十七年,从北京撤回西安都在执行。
也就是说大顺朝在所控制区域内,对农民阶层都非常仁慈:免除赋税、均分田地、给予部分粮食和种子……
但是,军队要吃饭、打仗要花银子、政权机构要开支……
怎么办呢?
那就靠搜刮明朝官绅、地主老财的财产予支撑了。
可惜的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城的一路之上,之后,没有及时转变这种小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