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炅、朱慈烺一行人都换上满清军服装。
混杂进满清士卒之中。
以图昊领头,于北京城里各条大街小巷里,大摇大摆地列队穿行,一路畅通无阻。
因为蒙八旗军官长们,大多都认识图昊这个鳌拜的弟弟。
尚武民族,最敬仰豪杰。
况且蒙八旗本就于东北境内,被满清统治得久了。
鳌拜这个满清第一勇士,在这些蒙人心里除了敬仰,还多了一层畏惧。
毕竟,蒙八旗子弟还不知道鳌拜已死,也就不敢对图昊有任何的不敬,更不敢刁难,阻拦。
出了皇城(内城),队伍经过天坛钦天监。
于祈年殿中,将这时的大清钦天监监正,汤若望抓获。
然后,出永定门,七八十人的队伍即朝西山基地奔去。
芦潭道,即是鳌拜第一次进军潭柘寺,所走过的道路。
这是一条进香道。
从其起点(即是卢沟桥),过长辛店、东王佐、大灰厂,石佛山,爬上马鞍山,即看到了戒台寺。
沿途村落,或凿壁雕神佛;或建造仿木牌楼复杂结构的石牌楼。
特别那些牌楼,构建之精巧,真就是有巧夺天工之妙。
其额枋上雕刻的诸多神佛形象,皆是惟妙惟肖。
如施彩绘的力士举雀替等,都是京畿地区绝无仅有的趣味雕刻,真有种引人入胜景的妙用。
其实,就算没有如许的勾引,冲着戒台寺太有名气,千年以来,香客都是络绎不绝。
戒台寺的前身,是唐代以戒行着称的智周大师隐居之地。
他当初历尽艰辛,建成的小寺庙,称为“慧聚寺”。
至辽代,又一名被誉为“钟普贤之灵,孕凡夫之体”,名气更大的高僧:法均和尚来此隐居。
后来归于大辽,奉辽皇诏,则扩建寺庙,广度四众。
最鼎盛时,日度数千信徒。
这些信徒,不仅辽国辖民,南方大宋前来受戒人士也有很多。
至元代,有高僧,号月泉长老者居此弘扬佛法。他之后的元末,寺庙却毁于兵燹。
明代宣德九年至正统五年,历七年时间,戒台寺又得重建完工……
队伍到达戒台寺时,天色已晚。朱慈炅即下令:于寺中休息、打尖、过夜。
俗话讲:盛世和尚,乱世道。
说的是:
太平盛世,佛门昌盛,自是和尚遍天下,敛财逍遥,活得滋润、自在。
而绝大多数道士们,则纷纷避世,隐居山林幽谷,潜心修行。
待到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时,满天下则不见了和尚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