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探春懵懂、内阁议政

他还要书写关于漕运的建议奏折,用于三天后的下次朝会。

不出意外下次可不是今天一样,仅仅只有宣文帝一人与贾瑜讨论,看皇帝的架势内阁六部应该都会有所参与。

在这些人精面前,话该怎么说,文章该怎么写,都需要贾瑜细细考虑一番。

#

#

东阁,或者说文渊阁。

这里是景朝内阁诸多阁老的办公之处。

王怀川慢悠悠踏进了门,他这次前来是为了和几位阁老讨论岁初的新年大典,这其中包含了朝会、祭祀、赐宴等一大堆流程。

刚一进门,就听到一道声音:“王大人教出个好徒弟呀。”

循声望去,正是武英殿大学士杨宏义。

王怀川笑了笑,温和道:“杨阁老何出此句?”

杨宏义不阴不阳的说道:“先得伏波将军,又得陛下赐字景岳,还不是好徒弟?”

王怀川微微一惊,礼部的办公地点相对来说更远一点,因此收到消息的速度没有内阁这么迅速。

他虽惊不乱,从容道:“为国举士,责无旁贷。”

杨宏义冷哼一声,不再说话。

一直在旁边旁听的吏部尚书赵默此刻笑呵呵开口道:“正好王兄到了,也不用我等上门去找。”

吏部尚书俗称天官,因为掌管着人事大权,为了防止权柄过重,因此几乎都不入阁。

他拉过王怀川坐在桌旁,此刻小小圆桌周边已经聚拢了四位大学士和四位尚书,景朝的大人物几乎无一落下。

桌面上空无一物,只有一张皇帝的手谕,其上正书写着今天上午贾瑜奏对的漕运一事。

等到王怀川了解完事情来龙去脉后,工部尚书吕健感慨道:“贾伏波说的着实有理,如今漕运态势愈发严重,仅凭我这里属实难以维持。”

景朝没有专门的漕运部门,又因为漕运多要和工部打交道,这么一来二去的工部承担了漕运事务的六七成之多。

吕健笑呵呵的向王怀川拱手道:“多谢王兄佳徒仗义执言。”

他自己倒是上书说过这事,可惜别的部门都不想接手,多有阻拦,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杨宏义却不以为然道:“伏波将军年纪轻轻,哪里懂得漕运大事?其上文字,也不过夸夸其谈罢了。”

王怀川只做听不见,他和左右几位聊了聊,渐渐摸清楚了这里的门道。

杨宏义和次辅李成文,这两位大学士是太上皇的亲信,如今也是众人里最为反对贾瑜新建漕运衙门建议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