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我说陛下圣明!

这就好比贾瑜前世的雷峰精神,明明包含了多重含义,但是每次学习的时候都是只抓一个重心。

王怀川直接从朝廷的身份上肯定了贾瑜的文章的正确性,并牢牢抓住了‘报君恩’这三个字为核心,舍弃掉其余的情感。

以此作为重点来解释贾瑜文章,并推广到各地方政府去宣传弘扬。

在后世,基本就约等于政府部门里通传的学习XX精神的文件,要做到全民学习全民参与。

宣文帝这才满意点头道:“善!王卿此言大善!”

他叹息一声,手掌摩挲着玉玺,为这篇文章作了总结:“朕自即位以来,虽勤于国事,然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何为?”

群臣闻言,齐声道:“臣惶恐!”

宣文帝摇头道:“此非为众卿之过,卿等操劳国事不留余力,可谓忠勤。然朕虽事事关心,殚精竭虑,却终不能落于实处,万事万物皆如隔岸观火,似雾里探花。”

他看着金碧辉煌的大殿感慨道:“唯有乡县皂吏知晓礼仪,勤恳皇命,将事情落在心上,吾等国策才有成效!”

“朕希望这篇文章,能帮着大景朝上下的十万小吏,找回自己的初心!”

皇权不下乡,这句话虽然说的不全对,但也切实的说出了封建朝廷对于基层的掌控力薄弱。

究其原因,无外乎基层官吏的素质不高,忠君爱国之心几如无物。

这些人不是从科举入仕的,其肩上的岗位也大多是父传子,兄传弟,依靠人脉所得。

在这些基层官吏眼中,家族的概念远大于朝廷和皇帝。

停下了不断徘徊的脚步,宣文帝看向王怀川道:“礼部,将这篇文章刊印出去,作为今日邸报之首!同时让各县择选人手,书于闹市之中,以传天下!”

说到这里,他将白玉印玺牢牢加盖在了贾瑜的奏折上,方才满意结束。

顾炎听得心下一片死灰,皇帝加印,礼部推文,通传天下,事到如今再无翻盘点。

甚至可以预见到的,随着贾瑜这封谢恩表的宣扬下去,自己今日的诸多刁难。

只怕最终会成了他人口中之笑柄。

他一个头晕目眩悔不当初,竟直接栽倒在地,被鸿胪寺的侍官带了下去。

听到皇帝的命令,陈庐带头众臣则齐声附和着,一起躬身道:“臣等,必不负圣上期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位天子这才重又满意的坐回了龙椅上。

看着伏在金銮殿上的贾瑜,宣文帝目光柔和,温声道:“贾卿,起来吧。”

这般柔和的语气,天子的态度已是昭然若揭。

看着贾瑜从地上起身,清俊的脸上似乎隐有水渍,宣文帝喟然一叹。

终究不过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