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瑜自贾家祠堂回来后,向父亲母亲问了个安,就急匆匆的回了自己的小院。
刚才在祭祖时,突然想起了一篇后世的雄文,足以应付过王怀川的招生笔试。
《 少年中国说 》!
这是清末时期,梁启超发布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此文写于八国联军侵华,正值中华民族情绪极度悲观,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
文章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同时更在文末写明了对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美好愿景。
更兼之文章情绪色彩饱满,文笔言辞激昂,文章结构层层之递进,诵读而来朗朗上口。
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也多亏贾瑜后世身为公务员的时候,在学习精神的时候读过这篇文章原文。
此时他凭借自身极度变态的记忆力,生生从记忆的角落里翻了出来。
当然,文章虽好,却不能原封不动直接照抄。
《少年中国说》中有许多用词,放到今天来并不合适,例如开篇的西比利亚铁路、沙漠金字塔等,这些词汇景朝的老百姓哪里听过?这些需要贾瑜逐个进行删改。
另外,这篇文章虽然广传于后世的是梁启超文末对于少年强的表述愿景,但前文中却论述了大量海外各国的例子来引出后文少年强的观点,这些例举的典故也要做修改。
最后,还要对文章的立意进行裁剪,原文的批判意味太浓,文中有很多作者对封建制度对政府无能的讽刺。
不同于一般的治学大儒,王怀川本人久经官场高位,这样的政治家哪怕如今致仕在家,他的思维也注定不会仅仅从文学角度来观赏文章,必然会带有几分庙堂政治的考量。
因此贾瑜必须要把文章的基本格调给转换过来:由久经风雨的老生的经验之谈,转化为初出茅庐的少年的热血之谈。
毕竟少年意气,文章里纵然有几分言辞不当之处,也可以谅解的不是?
这对于贾瑜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工作,打个比方就是,他现在要将一株南方的作物移栽到北方来。他不仅要彻底理解原本南方作物的习性,还要仔细学习当今北方的环境,从中选出最合适的土壤环境。
好在现在时间还长,王怀川府上接收文章的时间,最早也在腊月十五之后了。
随后几天,除了一些必要的年节拜访之外,贾瑜都窝在自己的院子里修改文章。
小丫头碧蕊倒是高兴,原本的贾瑜虽然也爱读书,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多的是装个样子。
外人不了解这些,作为贾瑜最近的身边人,碧蕊当然是清楚的。
可自从上次醉酒之后,大爷就像换了个人,每日勤学苦读,如今过年了也是笔耕不辍。
碧蕊虽然不清楚外面那些读书人是什么样的,但现在在她眼里,自家大爷就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