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很对,只不过父亲这个词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太陌生了。曾有一个名词叫做“隐形单亲妈妈”说的就是父亲缺失的家庭,由于父亲很少参与养育孩子,而母亲就如同离了婚的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小孩一样。
后来又变成了“丧偶式育儿”,还是父亲的缺失,甚至是长年管孩子,或者说几乎不着家的父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后来变成“诈尸式育儿”,也就是说平时用着时不出来,用不着时还要发表几句言论,让人气得想直接拍晕,最终只能来一句“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只不过生气归生气,抱怨归抱怨,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仅缺少父爱的呵护,更缺少陪伴,而导致孩子从小失去了安全感,最后变得自卑。
可以说父亲们往往很忙碌,也许是为了生计,也许是为了应酬或工作,而没有时间或者说没有心思去陪伴孩子的成长。而母亲却参与了孩子的全程教育,这就出现了“超级妈妈”的情绪化和片面性。
这是成年人缺乏父爱,从小习惯性养成的骨子里自卑,因为母亲一旦变强,父亲就会弱化,而孩子也会非常自卑。
经常会有母亲这样朝孩子父亲咆哮,甚至是在崩溃后的大哭。而现实也的确如此,女人的价值早已不只是生育和抚养孩子,还承担了衣食住行以及教育的多方责任,而且大部分女人还担负着赚钱的责任。
而父亲的角色越来越弱化,甚至除了赚钱,几乎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很低,不然孩子跟父亲对话最多的只不过“我妈去哪了?”
这是因为母亲参与孩子从婴儿到成人的全过程,而父亲的角色则被一度赶出,但同时缺乏父爱陪伴的孩子,不仅会内心软弱,还会习惯性逃避困难。
父亲是孩子心理上一座靠山,而一旦父亲在生活中存在很少时,就会情感缺失严重,甚至会变得胆小怕事,甚至不敢大声说话。
所以说,合格的父亲是孩子最原始的自尊,应该让孩子觉得骄傲,但如果只是孩子认为有他没他一个样时,不仅父亲没了应有的地位与价值,也会让孩子内心出现纠结与习惯性的逃避。
而想要中和的唯一办法,就是父亲的陪伴与父爱的不缺席,因为父亲这个角色给予孩子的除了有物质的支撑外,更有精神的支撑,也可以说将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
一旦缺失父爱,不仅父亲的形象在孩子心中一落千丈,也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感培养。
似乎为了面包和牛奶,就不得不舍弃爱与厮守,只不过理由再多,都抵不过孩子心灵受伤的现实,而这种伤会持续至孩子成年,直到变成一生无法和解的结。
而缺失的父亲之下,又有着焦虑妈妈,自然就有了失控的孩子,最终变成自卑的成年人,这个结构很让人想哭。
但这个模式本来是可以改写的,需要父亲用尽可能多的时间,拥抱妻子和孩子,用爱去表达,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漫不经心。
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境。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原生家庭是人们成长过程中最早、最基础的家庭环境,它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长期影响。在一些情况下,缺乏安全感、自卑又极端的人,可能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
第一是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一个或多个成员使用身体、言语、心理等手段对另一个成员实施的恐吓、伤害、虐待等行为。家庭暴力会导致受害者缺乏安全感,感到恐惧、无助和自卑。他们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此外,他们可能也会表现出极端的行为,如攻击性和自伤等。
第二是父母离异,父母离异是一种常见的原生家庭问题。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孩子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如感到孤独、沮丧、失落等。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家庭状况感到内疚或自责,并且缺乏安全感。在一些情况下,这种感觉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情绪,并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