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昆明城市建设,1953年,状元楼被拆除,成为老昆明人心中的记忆,仅作为地名被保存下来。石屏人则照原样重立状元楼,并以此为中心建起焕文公园。“大魁天下”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如今依然高悬楼上,成为石屏人或云南人一段引以为荣的珍藏记忆。状元楼也成为一股激励莘莘学子奋发读书、励志成才的动力源泉。
万寿楼位于官渡区小板桥街道小板桥社区小板桥街场东侧,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为二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阁楼建筑,面扩五间,进深三间。楼上悬有圆形木匾3块,上刻楷书“万寿楼”,顶端各雕龙、狮。楼前两侧立华表一对,为昆明现存所有古建筑中唯一一对,除云板有损坏外,其余石构件皆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万寿楼为云南古代名楼之一,风景秀丽,院内除原有的1块“小板桥街场碑”外,村民又将附近散落的3块古碑收于院内:一块是古碑,后称“小板桥街场碑”,原立于小板桥向旭庵内,清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立;其余两块是关于保护此古碑的现代碑。碑上记载,清初,昆明城及其近郊日趋繁荣,通向昆明东南要道上的县城、村镇较多。为了通商便民,小板桥乡绅李天秀、李文林等人,上书昆明知县,“禀请以小板桥设立巳亥街场”。知县顺遂民意,审时度势,立即允准。从此,小板桥有了自己的集市。
“小板桥街场碑”也成了研究小板桥街场的起始及农村集市贸易情况的一份珍贵实物资料。2011年1月,小板桥万寿楼(含小板桥街场碑)被公布为第五批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00年风风雨雨,小板桥集市不仅规模逐步扩大,整个环境也今非昔比。据地方史志记载,每逢星期日赶街,赶街人数有4万余人,各地民众云集小板桥,尽享欢娱。如今,它已是“滇中最大的农贸集市”,每到周末就成为昆明最热闹、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之一。
可以说,小板桥的兴旺与设立街场是分不开的。小小的集市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商贸交易的场所,更像一个灵敏的晴雨表,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动向和变迁。
位于翠湖公园湖心岛中央的观鱼楼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由廊、榭、亭、曲桥组合而成的古典园林建筑群,具有浓郁的江南建筑特色,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由时任云贵总督阮元倡捐修葺,至今南北角仍保留着1934年建设的两座三层八角琉璃亭。
步入观鱼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以五色颜料绘刻于石板上的翠湖历史文献碑廊。翠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明代起,地方文献对翠湖就多有记载。2016年,公园将原南门内侧回廊内“翠湖历史文献碑廊”移至观鱼楼,碑廊内容精选明代以前的文献诗词,涵盖翠湖春晓、九龙池八景、海心亭晚眺、莲花禅寺碑记等。同时,观鱼楼内常年举办摄影展,内容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题材为主,为观鱼楼增添了不少历史文化气息。
据民间传说,清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常来观鱼楼垂钓。水光潋滟间,仿佛又见观鱼楼前垂钓的阮元,他头戴一顶斗笠,身披一件蓑衣,看红鱼游弋,心生欢喜,大有姜太公之风范。人之乐,即是鱼之乐。
除了公园里的古建筑外,翠湖周边地段自建城以来就是政治、文化重要事件发生的核心区域,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云南省科技馆、卢汉公馆、袁嘉谷旧居等建筑更是见证了无数重大事件,成为昆明城历史的缩影,至今仍是展示昆明历史文化内涵、民俗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周峰越说:“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本体保护虽较好,但是,翠湖周边环境没有得到应有保护,所以应加强对新建筑风貌、体量、色彩等方面的控制,保护翠湖周边文化氛围,积极利用翠湖独特的地缘和文化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宣传好昆明历史文化。”
一代人的记忆、一个地区的发展、一座城市的变迁,通过古楼串联起来。这些古楼不仅是昆明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缩影,更见证了昆明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凝结了昆明人民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后人有机会更好地了解昆明的历史与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