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大宋对北汉的疆土势在必得。一征河东失利,大宋又发动第二次征伐。假如再失利,肯定会有第三次征伐。何况这次征伐,有呼延赞这员大将征战,还会再失利吗?
想想北汉的战将,目前,除了应州的杨令公,已经没有战绩突出的将领了。当年,杨令公在战胜的情况下,非但没有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反而出人意料的答应宋帝讲和的要求。明眼人都知道,他是在为自己找退路。
也许,杨令公善于分析天下形势,知道为刘钧卖命没有出路。而赵匡胤的一统天下之举,是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民意的。他发动的每一场战争,都是正义的。
自己尽管是刘钧的部将,名义上是北汉的臣民。其实,杨家父子的心,早就飞到大宋这边了。当年,刘钧为了救泽州之围,而召用了杨家父子,在杨令公看来,他的出兵是无奈之举。如果不走走过场,无法向刘钧交待。当时,侥幸打胜了。
如果换作其他将领,肯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肯善罢甘休。而杨令公却冷静地对待这场胜利。在他看来,此次胜利,存在有一定的侥幸性。而且,这样的胜利,也只是暂时的。
北汉和大宋斗下去,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大宋。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有一定思维的人,都是心照不宣。
权衡利弊,张公瑾有心想归降大宋。后来的经历证实,这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
因此,他想召开一次军事会议,听听其他将领的想法。会上,副将刘炳说:“兵书上说:‘多算则胜,少算不胜。’况且,我们什么也不算。如今,宋军势如山岳,长驱而来。前面的接天关,关隘如此坚固,都被攻破。
更何况,绛州则是低平之城,我们区区守军,如何抵挡宋军的大兵压境?依末将之见,不如投降,以救生灵之厄。”
张公瑾不作表态,只是看了刘炳一眼。心想,原来,手下的部将和自己一个心思。不过,他还是问了一下其他人。
其他部将纷纷表示,愿意跟随主帅投降。
于是,张公瑾派刘炳为特使,到宋军中纳降。
呼延赞奏知太宗,太宗大悦。说:“不战而降,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可以允其投降。”
呼延赞领旨。次日,呼延赞率宋军抵达绛州城下。张公瑾开门迎候。二将见面,无限感慨。张公瑾笑着说:“昔日,将军兵临城下时,老将就和将军交过手,就断定,将军将来必定是个栋梁之才。今日,再次兵临城下,将军果然如此。”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