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吐蕃之变

于是,梁羽、万霜儿还有琉璃三人便一同出城前去会见易林,并且将所掌握到的全部情报都详细告知于他。

易林则将这些情报逐一写在地面之上,同时用线条勾勒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脉络走向,以此来深入剖析其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可能性。

梁羽凝视着易林所绘制的线条图案,似乎陷入了沉思之中。

而站在一旁的张兮已经开始显得有些不耐烦了,他没好气地开口说道:“易狐狸,你究竟在搞些什么名堂啊?”

易林并未受到张兮言语的干扰,继续聚精会神地忙碌着手上的事情,口中回应道:“你自然是不会明白的。我现在正在进行一种统筹性的分析,通俗来讲也可以被称作大数据分析法。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才能够准确推断出史思明父子真正的目的,他们究竟打算怎样来统一北方各地,如此一来我们方可顺势而为,制定出相应的应对之策,从而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听到这里,张兮露出一脸的不屑神情,嘲讽地说道:“那你可有什么实质性的发现或结论吗?”

还没来得及让易林开口,梁羽便率先说道:“还差一个关键环节,那便是史思明父子现在的根据地究竟位于何处?毕竟唯有清楚知晓他们屯兵何地,才能够推演出其接下来的举动。”

易林回应道:“兵者,诡道也。咱们向来觉得幽州属于大唐皇帝李玙的势力范围,但或许我们全都搞错了。昔日安禄山与史思明一同举兵反叛,安禄山进军中原,势如破竹,径直杀到洛阳城;反观史思明则进攻北方各地,然而在朔方地区遭遇了由李玙统率的朔方军以及神策军,双方历经数度激战,最终史思明所率叛军长驱直入之势被遏制住,只得无奈退守云州、蔚州以东区域。而大唐正是凭借朔方军和神策军得以牢固掌控朔州、代州以西地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梁羽沉思片刻后问道:“你的意思是,幽州存在可疑之处?”

易林沉凝道:“不错,正是幽州。此幽州位于朔州与云州之间,昔日朔州之战时,幽州军借口需镇守幽州关,未曾发兵援助。而史思明父子率领的叛军势力在朔州遭遇挫败后,却轻而易举地退守至云州。此事着实可疑啊。”

梁羽分析道:“幽州军的统领乃是幽州大都督王骏,此人性格刚毅,从不向任何人屈服。想当年,安禄山曾试图劝降他,但他丝毫不为所动。如此之人,怎会与史思明暗中勾结呢?况且史思明如今已是败军之将。”

易林回应说:“我曾亲眼见过王骏,他的确是一条好汉。然而,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若是心影阁出手,尤其是那位心影阁阁主南陵夫人亲自出面,恐怕王骏也未必能逃脱她的掌控。”

突然之间,易林的眼睛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他兴奋地喊道:“我终于弄清楚了!原来如此啊!尽管外界传闻纷纷,说史思明父子自从与安禄山父子分道扬镳后,彼此之间的嫌隙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然而,无论有多么深的仇恨和矛盾,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都变得微不足道。心影阁选择投靠了安庆绪,而安庆绪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想要平定天下,打赢潼关之战至关重要。此时此刻,北方各国的力量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安庆绪必然会派遣心影阁去处理这件事情。正如大唐皇帝李玙派遣我们出使北方各国一样,目的就是要说服他们保持观望态度,切勿趁着混乱借机发兵中原。顺着这个思路,心影阁自然而然地找上了史思明父子。他们相互勾结,企图让史思明父子吞并幽州,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接下来,他们还计划着征服吐蕃、契丹、突厥等北方诸多国家,最终实现称王称霸的野心。”

梁羽沉默片刻后开口道:“条件就是史思明攻克北方诸多国家之后,一定要协助安庆绪出兵潼关,灭掉大唐的李玙。自此,安庆绪盘踞中原,史思明则占领北方,平分这天下江山。”

易林颔首应道:“正是如此。史思明的军力终究有限,难以直接对突厥、契丹和吐蕃发动攻势,因此唯有从内部着手,挑起吐蕃与契丹、突厥间的战火,然后看准时机出兵收拾残局,坐享渔人之利。”

梁羽接着说:“既然已明了史思明父子叛军的老巢乃是幽州,又知晓他们接下来的图谋,那事情便好办多了。”

易林点头赞同道:“不错。我们只需劝说吐蕃王,联手契丹、突厥,共同来个将计就计,诱敌深入,最后来个瓮中捉鳖即可。”

易林言罢,小赵便很识趣地将两只信鹰带到跟前。这两只鹰乃是易林精心饲养,其中一只来自突厥王馈赠,另一只则源自契丹王相赠。当初易林临行之际,特意恳请两位大王赠予此鹰,原是打算返回大唐后呈交予皇帝李玙,以便应对国家间突发情况下的联络所需。未曾料到,此刻竟需提前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