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东叹息道:“我们若是不出兵,若是吐蕃倾巢而出全力围剿,沙洲地势平缓,只有一座破败的城镇可据守,时间一久,御林军岂不是要全军覆灭。”
哥舒翰道:“御林军要是有能耐自然会杀出重围,只要确保御林军身后没有吐蕃军队,我可以下令开启城门让御林军进来。”
霍东道:“御林军突围而逃,后方岂会没有吐蕃追兵!”
哥舒翰道:“你要是再敢扰乱军心,我立马下令斩了你。来人,即日起解除霍东城关守卫统领之职,关入石牢三月。”
霍东解下腰间长刀,叹息一声,大唐将亡矣!
……
……
沙洲镇的一处石屋内,长孙霖、易林以及诸位将领商谈到一半,还没来得及从长计议,前后方传来军报,说吐蕃军队数量剧增,似有全力进攻的意图。
这几日,御林军与吐蕃军队大大小小的冲突从未停止过,但却始终无法正面决战,导致御林军十分被动,损耗日益增加,陷入了持久战。
御林军全力追击,吐蕃军队则退。前方的吐蕃军队退回跌马坡之后的阳关,后方的吐蕃军队分左右两路而退,一路退进太驿湖泽,一路退进雪山森林,御林军不敢深追,只能望而却步。然而,每当御林军回守沙洲,想要整军之后全力攻打阳关,但还没等做好调整,吐蕃军队便又从前后方压了上来,进行骚扰。
御林军疲于应付,士气越来越低下。更重要的是,御林军携带的粮草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几次派人去玉门关请求粮草支援,却被污蔑为敌军乔装,拒之门外,而沙洲地区本就植被贫瘠,根本无法收集粮草自给自足。如今摆在眼前的,只有冒险进攻阳关,和全军突围退回玉门关两条路了。
易林甚至怀疑,即使御林军全军退回玉门关,也很可能会被哥舒翰拒于关外,疲于奔命。哥舒翰的河西军已然置御林军的生死于不顾,或许这本来就是他的最终目的。
此时此刻,长孙霖也不得不接受现实,指望哥舒翰有任何的援助是不可能的了。她心里咽下怒气,等回到京城,一定要狠狠地参奏哥舒翰一本。
进退失据的困局之下,以前心高气傲的御林军将领们,现在一个个都沮丧颓气。前有虎狼,后无退路,如今生死关头,将士们难免要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看到他们落败公鸡般垂头丧气的模样,长孙霖怒气就不打一处来,拍桌而起道:“都给我打起精神来。你们忘了我们是战无不胜的御林军吗?”
其中一位副将李挺叹道:“将军,你带我们直接攻打阳关,和他们决一死战吧。我们实在受不了这样疲于奔命了!”
长孙霖纵观当前形势,正如李挺所说,只有放手一搏这一条出路了。她下定决心,朗声道:“好!今日休整,明日我们全军出击,直奔阳关攻城!”
站在一旁的易林,眉头紧皱,微微举手说道:“长孙将军,我能说句话吗?”
长孙霖沉声道:“你说!”
易林缓缓说道:“吐蕃军队如此反复折腾御林军,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们心烦失去理智,冒然进攻阳关。”说着此处,易林指着地图,接着说道,“难道长孙将军没有发现问题之所在吗?吐蕃预先在后方布置好两股军队,其实是早有预谋的,等御林军攻打阳关的时候,会起到直戳后方的致命作用。你要说玉门关内没有吐蕃的暗桩,打死我都不信。吐蕃如此应对,仿佛未卜先知一样,完全打乱了御林军的计划,背后肯定有深谙兵法的高人在指点。”
那副将李挺是个急性子,不耐烦地道:“如今局面,说这些都没用,到底有没有破解之法?”
长孙霖扬手道:“先听易参军说完。”
易林接着说道:“就如我一开始说的那样。吐蕃与哥舒翰肯定早就达成了默契,要置御林军于死地。但凡略懂兵法的人都知道,如今局面,只要玉门关出兵,对御林军后方的吐蕃军队形成反包夹,这一部分吐蕃军队将无路可退,必然能一举歼灭,然后我们便可再无后顾之忧,全力攻打阳关。但玉门关那边对御林军后方的吐蕃军队却自始至终都视而不见,我们几次派人去求救也都毫无反应,我甚至怀疑,哪怕我们现在放弃攻打阳关,从后方突围返回玉门关,哥舒翰都不会开启城门让我们进去的。”
长孙霖知道哥舒翰冷眼旁观是想保存实力,但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哥舒翰会犯勾结外敌的谋逆之罪。长孙霖难以置信地讶异道:“哥舒翰会如此做吗?这和直接造反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