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柱子双手撑着外孙女,“岁岁,我是姥爷啊。”
赵岁岁一如既往的没有多余的表情,因为自带微笑唇,就算没有动作看着也喜庆,特别是穿着一身红色连体的衣,有那么一丝神性。
陈柱子逗了外孙女许久也没有得到一个回应,抱在怀里忍不住叹气,“那天我一直心慌,就应该让满仓过去看你的,我悔啊。”
陈秀禾没有说话,千金难买早知道。
空气也跟着静止,直到陈卫东小朋友醒来往陈秀禾怀里扑腾气氛才活跃起来。
陈秀禾几人一直待到吃过晚饭才回家,回去的路上还是陈满仓送回去。
冬去春来,转眼就到春耕的时候。
一大早,陈秀禾就起床准备去自家地里看土地能翻了没。
这时,村长拿着锣一边走一遍敲,让各家的劳力都去村部有重要事情宣布。
陈秀禾嘱咐大儿子看着小女儿,叫上二嫂一起往村部走去。
村长估摸着人都到齐,把镇上下发的政策告诉村民。
“什么意思?要收回我的地?”
“就是啊,才分地几年就收回去,当时分地的时候不是说好了按人头分么?”
“对啊,地被收回去我们吃什么?”
“不会是要租地又变成佃户吧?”
“这。。。说好分地就怎么又反悔了?”
村长等台下面的人讨论够才敲锣让众人肃静,“土地收回村里是为了统一按照镇上下发的种植任务种粮食,大家上工拿工分换粮食和自己家种都是差不多的,只是换了个方法获得粮食,要是你肯卖力上工,工分多的人家分到的粮食就多。”
台下的人听到工分多可以多换粮食,顿时热闹起来。
“工分是怎么换粮食?”
“人六劳四,在上交公粮之后剩下的粮食拿出六成平均到村里的每个村民,剩下的四成按上工获得的工分分配。”村长解释道。
“什么意思?”
“村长我们不懂。”
村长没有马上解释,等了一会才继续开口道,“那还不简单,100斤粮食,交了公粮还有70斤,这70斤就是咱们村里分的,42斤拿出来按村里的人头分,28斤用工分算,多劳多得,谁的工分高分到的粮食就多。”
“那不干活也能分人头粮食?”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纷纷看过去,发现说话的人是赵立春。
一个懒汉能说话这样的话也不稀奇。
不过赵立春的话说的在理,要是不干活也能分人头粮,那可不就躺在家里不干活也能分粮食了?
一时间,在场的人心思各异。
村长看了一眼赵立春,他能想到的上面能不想到么?
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等村长开口。
村长抽完烟斗里的烟,把残渣敲出来,“除了12岁以下的娃娃和60岁以上的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可不参加劳动就有人头粮,13岁到59岁的人不参加劳动一粒粮食也不分,工分不达标的人家要扣人头粮。”
“那还不如自己伺候自己家的庄稼呢。”
“就是,又不是不交公粮。”
“12岁不参加劳动就没有人头粮食?那我家娃子不能去读书了?”
“读书的娃娃除外,12岁以上去上学的娃娃不用去下地。”村长补充道,读书可是能进城当干部当工人的。
陈秀禾听着周围人的讨论声,这种情况对他们家来说是好事,她的三个孩子都没有10岁不用参加劳动也有粮食分,不用下地就白得6成的粮食,剩下的粮食有孩子的爹呢。
“那也太不公平了,孩子多的人家不是占了大便宜?”
“就是,一家只有一两个劳动力下面有五六个孩子的人家也太能占便宜了。”
“你家没孩子?还是孩子不会长大?”
“就是,你这话说得好像你家没刚出生的娃娃一样。”
“想多分人头粮多生孩子不就行了。”
陈秀禾没有参与讨论,她说话人能扯到她家身上,虽然她一个大人带三个孩子有些显眼,但也不是最显眼的,有的人家还一个大人带五个娃娃和两个行动不便老人。
“那12岁以下的娃子下地能算工分么?”
小主,
村长点点头,村子里七八岁就下地干活的娃子一抓一大把,大部分村民都没有送孩子去读书的想法,识得几个字会算数就算是好的,基本上是在能跑跳的年纪就开始干活,“算,干多少活算多少工分。”
村长的话让下面的人又陷入一波讨论,其实说再多大家都知道收回土地是势在必行的。
赵立文抱着难得闹腾的妹妹出门,路过村部的时候就听到里面在讨论上工的事情。
公社和生产队正式全国推行之前,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实试行,看来他们县城是最先一批试点。
赵立武没有关注村部里面的话,拿着妹妹的奶瓶在逗对方,“岁岁,叫小哥就给你。”
赵岁岁一改之前的沉默,双手双脚在空气中划,想要挣脱自家大哥的手往前扑,嘴里时不时的发出哦哦的叫唤声,一时和普通的小婴儿一样。
赵立文一直在观察妹妹,毕竟今天妹妹活泼得有点反常,不过这样的反常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立武,咱们去山脚下玩抓麻雀吧。”赵铁蛋从村部出来就看到赵立武在逗妹妹,走上前去问道。
“现在山里还没有麻雀吧?”赵立武犹豫的说道,才开春山里还是静悄悄的。
赵铁蛋拉着赵立武往一边走去,小声道,“我昨天跟我大哥去山脚下捡柴,看到有野兔子出来,可能是冬天囤的粮食吃完了出来找吃的。”
“真的?在哪里?”赵立武惊喜道。
“就我家在山脚下的红薯地那边。”赵铁蛋把发现兔子的地方告诉赵立武,赵立武的弹弓是小伙伴里面最好的,他大哥让他来找赵立武一起去,要是真的打到野兔子,到时候三个人分。
“那我去,你等我回去拿弹弓。”赵立武一听就来了兴趣,山脚下的兔子洞他是可以去的。
赵立文接过弟弟递过来的奶瓶,强调不能上山,“你敢上山被娘知道我可不会护着你。”
赵立武想到上次自己去河边玩水被抽的几下子,冷不丁的打了个颤抖,“我不会上山的。”
赵岁岁踢腾着双脚,跟着附和一般,“哦哦。”
赵立文兜了兜妹妹,带着对方走在村子的路上。
在大松树下看到有不少老人和娃娃在,赵立文看着还是活泼的妹妹带着对方一起走过去。
“这是谁啊?这是果儿的姑姑,叫姑姑。”果儿奶奶抱着孙女和赵立文怀里的赵岁岁打招呼。
赵果儿有些害羞的看着赵岁岁,小小年纪也不知道姑姑是什么意思,在奶奶的催促下开口道,“姑姑。”
赵岁岁依旧活泼,发出“哦哦”的声音,看着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奶娃娃。
不过赵岁岁现在才10个月,不会说话也是正常的,有的小孩三岁五岁才说话的也有。
今天赵岁岁异常的活泼,赵立文才敢抱着妹妹来大松树下集体溜娃,平时抱妹妹出门都是单独找位置。
大松树下的人看到赵岁岁肉乎乎的模样有些眼热,这得是吃多少奶才能长成这个样子。
赵岁岁小脑袋不停的转悠,一脸的好奇吸引了在场大多数人的眼神,毕竟白白胖胖的奶娃娃让人看着欢喜。
不过也就一会的事情,赵岁岁兴奋不到十分钟就直接关机。
赵立文换了个姿势抱,看到一群人从村部出来,三三两两的走在一起讨论上工的事情。
大松树下的人越来越多,赵立文只能抱着妹妹回家。
中午,陈秀禾把富兴村以后要开始集体下地的事情告诉两个儿子。
“那我还要不要去帮忙除草?”赵立武迟疑道。
“先不去,你还小呢,有人头粮再加上你爹寄回来的钱可以买粮食,听你爹说南方有的地方买粮食要粮票才能买,咱们这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用到,趁现在不用粮票买粮食,过两天我去镇上买一些大米和小米回来。”陈秀禾想着丈夫寄回来的钱,不想让两个儿子这么就下地干活,只要他们想读书她就一直供。
赵立文抱着妹妹让弟弟喂粥油,他要找机会去粮站买粮食,要是等明年粮票普及到他们镇上,到时候买粮食还更加麻烦。
华国的票证一共有三个里程碑,第一阶段是50年新华国成立后的第一张粮票开始发行,第二阶段是5年后也就是55年粮票和布票这一类紧张的资源开始推行,第三阶段是3年饥荒之后票证开始全面普及,除了一些产能充足的资源都要实行凭票购买。
从此华国进入全民票证时代,第三个阶段持续了几十年,一直到90年代才彻底结束。
赵立文知道这么清楚还是前世在爷爷的书桌上看到玻璃下压着的一张1950年发行的西南区粮秣票,不仅限制使用时间还限制使地方,接着就被爷爷科普了票证的历史。
就这样,赵立文蚂蚁搬家一般把自己的压岁钱和零用钱全部去买粮食,不过粮食紧张,粮站也不是天天都有粮食在售卖。
转眼赵岁岁即将周岁,赵广叔赶在小女儿周岁前两天回到富兴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广叔抱着小女儿在院子里晒太阳,“岁岁乖,叫爹。”
赵岁岁踢了踢自己的小胖脚,没有任何回应。
赵广叔没有放弃,一遍一遍的教小女儿叫爹。
“岁岁,叫爹。”
“呃。”赵岁岁终于赏脸发出一声应和。
赵广叔听到小女儿回答顿时高兴得不行,“不是呃,是爹,来,爹~”
“哦哦。”赵岁岁晃了晃自己的莲藕手。
赵广叔继续纠正,“爹~”
“哦。”赵岁岁继续应答。
赵广叔一遍一遍的重复,奈何小女儿不是“呃”就是“哦”的回答,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爹~”
“呃。”
“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