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何不潇洒走一回(93)

隋唐时期的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艺达到空前水平。隋代壁画正值北朝向唐代过渡阶段,除沿用原有的一些题材外,新出现经变画。画面一般较小,内容也较简单。

唐代壁画的主要题材是多种经变画,前后期在题材和布局上有所不同。

前期有观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东方药师经变、弥勒经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一般是每壁一幅经变,同一窟内题材种类不多。例如,莫高窟第220窟的《药师经变画》,其中乐队部分由十多人组成,他们手持各种乐器,作吹、拨、弹、奏状,是唐代乐舞兴盛的真实写照。此时净土内容的经变画占很大比重,反映出往生净土思想在世俗信徒中具有广泛影响。

后期经变种类繁多,多种经变汇于一窟,新出现金刚经变、华严经变、思益梵天请问经变、密严经变、楞伽经变、报父母恩重经变、劳度叉斗圣变等,这是唐代佛教宗派林立,各有所崇的写照。此外,还有与经变画相配合的屏风画、佛教感应故事画、瑞像图、密宗题材画和历史人物画等。

此时供养人像形体较大,多占据甬道两壁或窟内显着位置,如唐后期第156窟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这两幅画表现了晚唐时期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和夫人出行的场面,在横幅长卷式壁画上,仪仗、音乐、舞蹈、随从护卫等人物分段布满画面,组成浩浩荡荡的出行行列,开创了莫高窟在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颂德壁画的先例。

经过隋代的探索,唐代的壁画艺术已臻于娴熟精湛。唐前期人物丰润,肌胜于骨,色彩富丽,线描采用自由豪放的兰叶描,具有雄浑健康、生机勃勃的气派。吐蕃时期壁画色彩明快清雅,线描精细柔丽,人物性格刻画细腻,构图严密紧凑,形成细密精致柔丽的风格。至晚唐壁画出现公式化趋向,已缺乏意境和情趣。

五代至宋

建筑

窟形主要为中心佛坛窟,佛坛后部有连至窟顶的背屏。窟顶为覆斗形,下端四角处凿出圆拱形凹面,画四大天王像。在莫高窟下层大窟的窟前曾建有木构殿堂建筑,构成前殿后窟的格局。现存的4座宋初木构窟檐较多地保留唐代风格,是研究唐宋建筑的重要资料。

雕塑

这一时期的彩塑遭到严重破坏,仅存两窟。造型虽有唐代余风,但技艺不如唐代精湛。

壁画

壁画题材多沿袭唐代,主要有佛像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瑞像图和供养人画像。

第61窟有通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图》,面积约50平方米,是莫高窟最大的一幅壁画。画中运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河北道镇州至太原、五台(今属SX省忻州市)方圆数百里内的山峦、河流、城市、桥梁、店铺、寺庙、兰若、庵庐、佛塔,以及其中的送贡、进香、商旅、行脚、推磨、踏碓等各种人物活动,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和社会生活图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时供养人画像增多,主要有归义军曹氏家族成员及达官显贵,以及与曹氏联姻的于阗国王和王后,甘州回鹘公主等。人物形象更趋高大,一般在2米以上。这一时期的壁画,前期犹存唐代余风,人物肌肉丰腴,设色热烈,线描豪放而有变化,只是用笔粗糙简率。后期出现公式化,经变内容空洞,人物神情呆板,色彩贫乏,线条柔弱无力。

西夏至元

这一时期新开凿的洞窟很少。西夏多是改建旧窟,重绘壁画。壁画虽多,新题材很少,但在构图和敷彩上有特点。

壁画中供养菩萨行列变得高大,多占据甬道或壁面下部的显着位置。净土变之类的经变画,构图锐意简化,有的几乎与千佛像难以区分。画面构图和人物形象都过于程式化,呆滞而缺少生气。色彩以绿为底色,用土红勾线,整个画面色调偏冷。较多地使用沥粉堆金手法,为前代所少见。

元代洞窟数量很少,第465窟和第3窟的壁画代表了当时两种不同的画风。

前者后室四壁和窟顶布满密宗曼荼罗和明王像,四壁下部有织布、养鸡、牧牛、制陶、驯虎、制革、踏碓等各种人物画60多幅。内容、构图形式、人物形象和敷色、线描等带有浓郁的藏画风格和阴森、神秘的情调。

后者壁画属于汉族画风,以密宗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为主,以细而刚劲的铁线勾描人物形体,用兰叶描和折芦描表现衣纹和飘带的转折顿挫,线描技术造诣很高。此外,第61窟甬道两壁有西夏末年、元初重画的《炽盛光佛图》和《黄道十二宫星象图》,题材为莫高窟壁画中所仅见。

洞窟分期与编号

2003年,在重新修订莫高窟各家编号对照表时,将未入敦煌研究所编号的漏编的现存30余个窟龛进行了补编窟号。至此,莫高窟南北二区洞窟编号总计为767个(其中南区519个,北区248个)。

九层楼

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之俗称。唐代称北大像。俗称大佛殿。代表窟之一。敦煌石窟之第一大窟,建于初唐。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徒壁无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33米)的弥勒佛像。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大佛(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大佛(36米余)。在泥塑造像中,其高度则为全国之冠。

据P.3720《莫高窟记》,此窟及像由禅师灵隐及居士阴祖等于武周延载二年(延载无二年,应为证圣元年,695)建造。

大像就崖镌刻石胎,外敷草麻泥,然后造形上彩像身倚崖善跏坐,双腿下垂,脚踏覆莲,衣僧祗支及土红袈裟,仪容端庄。五代后,因地震毁,同窟壁画亦毁于此时。现存者为后代重修。由于原作石胎尚存,故原像的身材比例和基本姿态仍得以保持。

1928年重修窟前木构建筑时,曾粧銮大佛,彩绘僧祗支及土红袈裟,并在袈裟垂裾边沿绘清式云龙纹,非佛非俗。现存大佛双手,为敦煌研究院于1986年重修。证圣元年武则天加“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尊号,洛阳造弥勒大像,此风随之靡及全国,敦煌地区弥勒信仰亦随之更盛,北大像即建于此时。窟外木构建筑共九层(俗称“九层楼”)。

阁楼依崖就窟而起,下八层为五间六柱大型两角窟檐,檐角上翘,有线脊,下垂风铎(俗称铁马)。第一层正对本窟巨型窟门,第四层和第七层各对洞窟明窗。第九层为八角顶,上竖3米高宝瓶,窟、像即以此顶相覆,三者共融一体。

据P.2762《张淮深勋德记》及《宋乾德四年重修北大像记》、1936年《重修千佛洞九层楼碑记》(此碑已毁,仅存录文)记载,武周初建大佛时,楼为四层。

晚唐乾符年间(874—879),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重建,改四层为五层。

宋乾德四年(966)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托西大王曹元忠及其妻凉国夫人浔阳翟氏避暑莫高窟,将下两层糟朽梁、柱拆换重建(上三层仍保存原建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敦煌商民戴奉钰集资重修,改五层为七层。1928年,刘骥德等合莫高窟住持喇嘛易昌恕等重建,改七层为九层,于1935年建成,即今之“九层楼”。

《敦煌九层楼》常书鸿 1952 102.3×61.5cm

三层楼

一名吴僧统窟,晚唐称吴和尚窟。代表窟之一。建于大中五年至咸通八年(851—867)之间。窟主吴和尚即晚唐河西都僧统洪?。覆斗顶中心佛坛型窟。位于莫高窟南区北段底层。其上为第365窟(七佛堂),顶层为第366窟,三窟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即三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