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入学

红楼风起 天发清清 1136 字 10天前

末了,又道:“李兄,日后一起读书,还请多多关照。”

李涉见其确实不似作假,态度上也缓和了许多,微笑着说道:“既是同窗,理应相互关照。”

简单的聊了几句之后,几人就一起结伴登山了。

在路上,听吴德父子二人与其他同样上山求学者们的话语,李涉大概明白了薛陈学堂的一个招生标准。

学堂虽然打着为滁县本地好学者提供一个可以进学的地方为口号,也确实没有收取束修,但这地方也不是说你想要读书,就可以进来读书的。

这里的入学条件很是繁苛。

一般普通的人家要想入学,首先得去衙门开取证明,确认你确实拥有参加科举的资格之后,再征得乡里的三老同意,并且为你联名落信担保,方才可以进这学堂里来。

这过程麻烦无比,却依旧得到了本地百姓们的拥蹙。

原因便是这学堂的山长范炼曾是一位二甲的进士,其现在虽然因为年纪的关系已经告老还乡了,但退下来之前他可是吏部的一位正三品的侍郎,有他在这自然好招学生。

除了上述那种入学方式之外,还有一种便是像李涉这一类的,持有推荐者的书信亦可以来办理入学。

具体推荐者有几人暂且不知,但薛陈学堂是由薛家与陈家合办,前者出资并寻来了范炼,后者置地并安排妥了各项事宜,陈显荣虽然是个举人,自然也是有资格推荐的。

到了山顶,首先路过的是一块石碑。

上书有“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落笔是范炼以及其印章。

这两句话出自于荀子《劝学》,之所以会放在这里,李涉是这样理解的:

薛陈学堂的所在的地方虽然不出名,但如果此地藏有美玉,那么它上面的花草树木就会显得特别的滋润有光泽,就像是深潭里能孕育出明珠的话,那么所处的山崖也不会变的苍凉贫瘠。

也算是个寄予了吧。

李涉想着,然后越过石碑踏上了一个平台。

薛家出手果非平常!

这平台方方正正,边长约有四五丈,全体由青石条平砌而成,整整齐齐的,一直延伸到了最后面的房屋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