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南靠秦岭,北接渭水,东边还有一条渭水支流为屏障,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台地,当年诸葛亮驻兵五丈原时,连女人衣服都给司马懿送过去了,司马懿也没敢来攻一下。占据了这样险要之地,杨禹相信就算赫连璝再多来两万人马,也不见得能耐何得了他。
而目前杨禹最大的短板是粮草,为了给慕容错留出更多的时间去筹措粮草,杨禹只得与卫长安率三千士卒冒险直插到扶风西南的渭水边,拖住赫连璝的大军。
他们一人双骑,大部分马尾上都绑了树枝,再由卫长安率一千骑列阵于一个小台塬上,杨禹则带着余下的人马于台塬西边拖着树枝奔跑,掀起黄尘遮天蔽日,制造出若大的声势。
赫连璝率三万大军赶到此地,被杨禹弄出的声势吓了一跳,不敢直接进攻,反而是卫长安带着一千人马当先俯冲而下,呼啸着冲到赫连璝阵前,夏军连忙放箭,卫长安他们在一箭之外掠过,肆意的挑衅了一番,便迅速撤回到台塬之上。
赫连璝更确信其中有诈,于是派出大量侦骑,准备先探明敌情再作打算。
很显然,上次在寡妇渡被傅弘之袭击,让他心有余悸,而这次是带罪来立功的,所以变得十分谨慎。
杨禹他们通过虚张声势,给慕容错多争取到了大半天时间,第二天中午,赫连璝探明敌情后,立即派出一万大军,对杨禹他们发起进攻,他自己带着两万人马在后押阵。
杨禹他们别无良策,只得且战且退,又拖到了天黑,才乘着夜色渡过渭水南岸,第二天又隔着渭水与赫连璝对峙。
不过渭水不算太宽,加上地处平原水流相对平缓,要渡河不是很难,半天之后,赫连璝便派一万大军从别处成功渡过南岸,向杨禹他们进逼过来。
这下杨禹他们再没有办法拖延了,只得退回五丈原。五丈原上赵晟带着两千青壮已将营寨扎好,慕容错也弄回了一些粮草,不过按照计划,慕容错一千人马并没有留在五丈原,送回粮草后便迅速向西撤走了,他的任务是敌军攻打五丈原时,负责在外围拢敌,如果敌军全力追击,没法再机动的话,就退守陈仓。
五丈原易守难攻,有三千人马加两千青壮防守足够了,人马太多,反而会加快粮草的消耗。
五丈原形如琵琶,南靠秦岭棋盘山,北临渭水,东西面垂直如壁,只有西北角有斜坡可上。
来到五丈原,就不禁让人想起了诸葛亮。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就驻兵在这五丈原。从隆中对时二十多岁的棒小伙,诸葛亮经历火烧新野,经历了赤壁之战,经历了白帝托孤,经历了七擒孟获、经历了六出祁山,经历了挥泪斩马谡;
当他用半生时间,锲而不舍,艰难无比地走到了这五丈原时,他已先后送走了关羽、送走了张飞、送走了黄忠、送走了刘奋、送走了马超、送走了赵云;
曾经那些并肩作战的伙伴都已离去,只剩下丞相一个人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走上了这五丈原,与他宿命中的对手司马懿作最后的对峙。
在这里,他连女装都给司马懿送去了,司马懿也没敢出战,奈何天不假年,老天爷没有再给这位用一生践行承诺的丞相机会,当年八月,在那个西风萧瑟的秋夜,亮与赤星一同陨落于五丈原。
虽然秦岭那地狱般艰难的道路,噩梦般的后勤补给线,使诸葛亮至死也没能完成北伐大业,但他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重新定义了“丞相”这两个字,他用至死不渝的忠义与执着,为烽火遍地、沧海横流的三国划上了一道最明亮也是最悲壮的色彩,让后世英雄每每想起,便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对于这样一个丞相,杨禹自然也是感佩在心,一上五丈原,便恭恭敬敬的进行了祭祀。
赫连璝率三万大军追来后,望着五丈原上秦州军营寨,不禁直挠头。
他的心腹谋士骆宏劝道:“世子,五丈原易守难攻,不如先将敌军困于原上,断其粮草补给,待其粮绝之时,便可不攻自破。”
副将朶布却说道:“世子,我军有三人马,每日粮草消耗巨大,若长期围困,补给压力也不小,再说了,此地离长安不过两百里,如果久拖不下,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变故,我看还是尽快攻拿下敌军营寨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