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刃血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之后,尚之信没有急着赶回来。
而是差不多在蒙古待了半年左右才返回北京。
这半年的时间他可不是每天唱歌跳舞,喝酒吃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尚之信是一个做事有着长远打算的人。
这半年他不曾歇息一天,几乎每日都带着他的人巡视边界。
把大明和罗刹国的详细分界线用文字记录下来,还立了很多界碑。
做完了这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之后,尚之信还把带来的五万人留了两万人在蒙古防卫边界。
等他回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洪兴七年(1668年)十月份了。
这次迎接他的不是洪兴皇帝,而是太子朱慈煊。
是的,太子又一次监国了。
那皇上呢?
这次洪兴皇帝没有等到尚之信回来报喜。
因为有人看到大明日子这么好过,天天大鱼大肉,又开始来“零元购”了!
东南地区,寇乱再起。
洪兴皇帝带着耿精忠前去平定东南寇乱了。
这个“寇”,自然指的就是“倭寇”。
提到倭寇,就像我们后世提到“小鬼子”一样,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同一种人!
——日本。
为什么要说“又”呢?
因为这群小鬼子一直都不安分,整个明朝两百多年他们几乎就没消停过。
也是,地方小,国家混乱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得不到保障。
这些吃不饱的人看到隔壁邻居家阳台上天天挂着腊肉干,饿得两眼发绿的时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回家吃了再说。
一来二去,发现这邻居反应不大,于是就开始得寸进尺,进屋翻东西了。
明朝早起的倭寇确确实实是从日本过来的日本人,血统很正。
但那时候老朱忙于收拾北元势力,对于沿海倭寇的侵扰,根本不能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沿海倭寇问题。
更多的是依赖外交甚至是祭神等扯淡的手段来预防。
强烈谴责日本人的海盗行为(纵民为盗,贼害邻邦);
督促日本政府管好自家的人(君臣非道,将必殃乎);
让他们不要过来大明搞零元购,洁身自好,勿谓言之不预也云云(故兹诏谕,想宜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