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页 金色时代结语(三)

2.如何写好诗歌

1.新诗是从排比句开始的,在一次讲座中我曾这样说过。而且,它真的很好用。一些有经验的人却绕道而行。甚至,写下的排比,在定稿时已不见了踪影。多数时候,用排比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明显的递进,二是有意外之句来压住结尾。我这首成功了一半。我给60分。

2.写诗案例:你写喇叭花,就不能只写喇叭花。用小红书的流行句式写了标题。这句话包含的规律,差不多是我写诗的座右铭。欢迎和我一样有研究癖的,多去找些案例推敲。

3.写诗案例:这个题材容易出好诗。这个案例要讲的,几乎是绝密级的。对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衡量或测量,是一个特别容易出好诗的题材,而且可以无穷无尽地写下去。具体到这一首,只是写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当然你如果写到这里就停下了,那前面的案例就白看了。罚你去把上一个案例的标题看三遍!

4.写诗案例:这个技巧能让你轻松进阶,很多人的诗都写得很实,哪怕写了很多年。比如,写外婆的时候,就待在灶台边,待在她的一生里,一动也不敢动。有一个技巧,对写诗过实的人特别有用。你得学会往后退,从灶台边退出来,从你们家院子退出来,从她一生里退出来。直到,你找到一个新的观察点。过年前后,我翻看一年的照片,是时间,让我从那些场景中退出来的。有把握写一首诗,但一直没有动笔,我在推敲我的观察点,这是一个继续向后退的过程。当我终于退到一个折纸作品里的时候,我开始写,很顺利,很容易,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小主,

5.写诗案例:坐错了电梯,写对了诗先写出的是最后一段(当然,不是定稿后的样子,写作中有配合性的调整)。然后就卡住了,没有想好接下来如何发展它。过了几天,我去一个陌生的会场,结果坐错了电梯。那是一个还没完工的建筑,观光电梯缓缓下降,经过了建设中的楼层,全都空无一人,但有整齐的纸张状材料。非常突然地,我想到了我那首卡壳诗的写作方案,什么都有了,只需要把它由开局变成结尾。所以,写作不要怕中断,你的经历会去填充它,让它变得完整。

当然,未完成的一切都得保持着悬挂的状态,不能遗弃到忘却的黑暗中。

3.为什么写诗

西川说,他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出,“知识分子是大民间的一部分”,结果不知是记者遗漏还是编者有意为之,报道出来一看,没有了“大”字,变成“知识分子是民间的一部分”,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在我看来并不矛盾,很多人都是双重身份。2003年,我在TOM文学网站成立了北国草诗社,运作一年后,被CC市委党校的王代生看中,经过多次电话沟通,北国草诗社转入第三条道路网站,并与杨雄的诗飞社一起成立了第三条道路文学网站(后来此网站也关闭),开始了和专业诗歌论坛的直接接触,并因此了解到第三条道路的来由和其间的纷纷扰扰。事隔多年,虽然不再玩论坛,也不关心那些流派和纷扰,但看到西川这句话,还是深有感触。诗歌归根结底还是来自民间,国家养的大多是专业作家,极少有吃皇粮的诗人。由此从民间写作再下潜一层,转入个人性写作或者叫私人化写作,来谈诗,一切繁杂的说道变得简洁起来,诗歌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也才能呈现出来。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知识分子也好,民间也好,或者是追求自由的写作、试验写作、灵魂写作的第三条道路也好,诗歌就是书写他的心灵史。离开了个体依傍,诗歌它什么也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歌最适合的不是反映当代现实状态、社会变革、时政时弊,而是在这些抹不去的时代烙印的影响下,外界变化对一个人心灵的触动和冲击的内在反映。反映的程度,对内则是他对生存体验和生命意义的探究,对外就是诗歌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取决于诗人本身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学识水平,以及他的敏感度、价值取向和艺术表现力等综合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