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黄勇

公元12世纪(北宋),出现了商品玻璃,并开始成为工业材料。

不过,华夏古代的玻璃,一直是较为简单的低温铅钡玻璃。因为化学成分和烧成温度的原因,遇到热水就炸,因而根本无法用来做生活器皿。而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虽然透明度较差,但却结实耐用,遇热不炸裂!因此,古代的玻璃只能局限于装饰品,而很少被用作饮食器具,更谈不上制作光学玻璃了。

所以邢承恩穿越要烧的就是西方玻璃,也就是现在日常所用的玻璃。

玻璃的原料:石英砂、石灰石、长石、纯碱。

石英矿古代就在开采使用了,这是陶瓷的重要原料;石灰石不说了,砌墙就用它;长石,这也是陶瓷重要原料;纯碱,也就是碳酸钠,又叫苏打、块碱、石碱、口碱,广泛应用于印染、制革、食用。天然纯碱主要存在于盐湖中,产量有限,古人早就使用。草木灰那是碳酸钾,也能用。

邢承恩在琉求试着烧玻璃,绿玻璃能烧制出来,可是想做窗户的透明玻璃就不行了。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古代用纸糊窗的历史并不长。即使到宋时代,用皮纸糊窗虽然有,但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负担的,因为古代的纸其实产量不高,很贵。

邢承恩对中国古人用纸糊窗的概念,大概来源于影视剧,来到宋朝才知道这是不对的。

穷人的窗户,都是敞口的……对,敞开的。

冬季冷了,就用东西封死。比如用稻草、瓦片、木板等等。

有钱的百姓才用纸糊窗,但这个纸不是普通的纸,通常是桐油纸,能防水防风,透光性一般,但不易损坏。

富人们会使用布料糊窗,同时还会使用“明瓦”。

布料一般是各种轻薄的绸缎纱,可参考红楼梦中的描述。明瓦则是使用蚌壳磨砺之后的一种半透明材料,是镶嵌窗户的高级材料,观感类似于带珠光的毛玻璃,这些材料都十分昂贵,等闲用不起。

琉求这里篓蓝荜缕,移民哪有钱使用纸糊窗户,更别说布料了,都是木板一挡了事。

也就是邢承恩的居所用了布料,其他人都是桐油纸,百姓们自然就是木板了。

隋唐时代,中国工匠使用吹制法制造玻璃,而且随着炼丹术的发展,传统的铅钡玻璃演变成更适合吹制的高铅玻璃。

铅钡玻璃的时代,工匠制造玻璃器时主要用方铅矿来助燃,方铅矿中含钡较多,到隋唐则直接用铅块助燃,杂质少了,玻璃的含铅量自然高了,能达到70%以上,这种高铅玻璃延展性好,能够加工薄壁器物,透明度也较高,生产的玻璃器明显胜于汉代。

隋唐时代中国也生产了少量钠钙玻璃,但毕竟缺少地中海南岸碱湖里取之不尽的自然纯碱,因而没有发展起来。

到了宋代,玻璃器变得很尴尬,随着玻璃器等宫廷玩物普及到民间,宋人已经明白了那些进口的玻璃器虽然漂亮,但跟国内的一样,不过是砂土烧制的,并没有多值钱,也不具有神秘效用。

于是玻璃器被称为“药玉”、“假玉”,价值一落千丈,富贵人家不屑再用掉价的玻璃器来装饰自己,也就没有意愿去发展玻璃工艺。

对民间社会来说,宋代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高度发达的陶瓷工艺,作为器皿,陶瓷器已经足够满足各阶层人民的日常需求,民间也缺乏再去开发一种新材质器皿的动力。

何况中国的高铅玻璃还有清脆易碎的缺点,冷热交替时极易损坏,这一点就远远不如陶瓷了,域外的钠钙玻璃器虽然质地厚重,不怕冷热交替,但舶来品价格偏贵,要成为主要的民用品很难。

相比于唐代,宋代较为世俗化,玻璃器虽然不再具备神秘力量,但融合了宋代文人的雅趣,出现了玻璃花瓶、玻璃盏等风雅之具,作为观赏物,也出现了玻璃动物、玻璃瓜果、玻璃灯等新器型,苏州甚至制作过高达五丈的玻璃灯山,艺术水平都达到相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