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种田

历史上也有类似记载:“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制置使言,淳泽并诸处马监,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时,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马一瘦弱就干不了活了。

其次,马的胃口很大。

上世纪华北农业境况的数据,华北地区马骡的主要饲草是玉米叶,一匹马一年的需求量大概是3650斤/头;而牛的饲料就比较宽泛,麦秸、高粱杆、粟杆皆可,一年也就2920斤;虽然驴和马一样,也不反刍,但是一头驴一年需求的草2190斤,比马少多了。

第三,马不能光吃草,还得喂粮食,特别是干重活时,战时的战马就更不用说了,几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粮食,甚至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

民国时期对河北清苑的农村调查,一头干重活的驴,一年得喂高粱3.6石,而马匹更是驴的三倍(12.2石)不止,所以在马匹失去军事作用以后,它的历史使命也基本终结了。

第四,马除了平时饲养成本高以外,即使没啥重活,和平时期也会发生意外。

比如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562匹马死了315匹,小马驹活到成马就12匹。

有一种观点说,宋朝养马不行,是因为搞国营,如果私人养马就好了。

那么,如果马监不行,真让私人养呢?

宋朝曾鼓励民间养马。《宋史》记载:“元丰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请,诏开封府界、京东西、河北、陕西、河东路州县户各计资产市马,坊郭家产及三千缗、乡村五千缗、若坊郭乡村通及三千缗以上者,各养一马,增倍者马亦如之。”显然,城市户家产要达到三千贯,乡村五千贯,这才养得起马。这要求显然是比较高的,普通农户根本养不起马。

再说,养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马监草地四万八千余顷,今以五万马为率,一马占地五十亩。”而五十亩地,差不多是一个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间养马仅限于想象。

所以,马匹的养成绝对需要一个优良的养马地,虽然不能解决喂粮食的问题,但最起码其他条件是基本具备了。

所以邢承恩才对济州岛念念不忘。

济州可不是个小岛,它是高丽第一大岛。

放在中国也是仅次于琉求和海南的第三大岛,是崇明岛的1.5倍,济州岛的气候、草场条件又比较好,马匹承载力只多不少。

济州岛土地总面积18.5万公顷,前世有牧场8万公顷。

而古代城市、港口、军事基地之类的占地远低于前世的现代,人口少,耕地也会比现在少。

宋朝时牧场面积达到10万公顷是完全可能的,养3万匹马轻轻松松。

说个冷知识,即使到今天,济州也有将近2万匹马,韩国上流社会玩马术活动用的马很多就来自济州。

中国的适牧地区就没几个这么大的岛,台湾、海南热带气候显然不适合养马。

崇明且不说宋朝时还是个岛宝宝,这种冲出来的沙洲古代非常危险,长江一哆嗦来个洪峰就连人带马都没了。

崇明地方志在明朝时依然是不定期遭遇灭顶之灾的凶险之地,这种地方养马养的还不够赔的,更别说在宋廷眼皮子底下养马?你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