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鼎盛时期,战马的数量达到了70万之多。
唐朝最初也没多少家底,李渊向突厥称臣,得了2000匹战马,后来又得到了隋马3000匹,这5000匹马成了唐王朝的起家之本,数字不一定准确,但基本就是几千匹马这个量级。
唐朝统一中原后,马背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深知战马的重要性,在陇右大力养马。
根据《中国养马史》、《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清点全国军队,士兵120万,但只有战马匹。
这还是徐达常遇春北伐,赶走了元顺帝之后的成果,在此之前,战马应该更少。
明永乐年间设马市于辽东等地,收购来自松花江至黑龙江一带的马,并设立辽东苑马寺主持养马。
此后一直到宣宗朝,明朝战马数量一直保持在20万匹左右。
发现没?这两朝都是初期马少,后来打下来越养越多的。
唯独宋例外,人家是出道即巅峰,之后越来越少。
《文献通考》记载:“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诏市吏民马十七万匹,以备征讨。是岁,平太原,观兵于幽州,得汾、晋、燕、蓟之马四万二千余匹,国马增多”。
北宋宋太宗时期,宋军有17万匹马;等灭了北汉,又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获得了4.2万余匹马。
因为这里靠近边疆,一方面饲养战马,一方面可以从草原购买战马。
北宋在北伐幽云十六州之前有二十多万匹战马。
但是为何最后没马呢?
除了大量羊吃马占用牧场外,马政太烂算一个问题,结果老王变法还被玩坏了。
缺马只能用“体制”原因解释了。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发起轰动一时的变法,核心内容就是推行“保马法”,把国营马场的马分给有条件的农民饲养,同时免除养马户的赋税和劳役,政府还给予补贴。
“保马法”本是谋国之举,但不料百姓却不堪其重。
因为一旦马匹病疫死亡,就要赔偿上万钱,一般小康之家会由此破产,故而“人人以有马为祸”。
引发民情汹汹,不出十年,国马奇缺。
是哪里出问题了?
为何汉唐明都能保证战马数量越来越多?唯独宋越来越少?
邢承恩不得而知。
一个国家武力威慑必须有保证,邢承恩干脆文武两条线,双方不得互相干涉。
为了防止以后双方争权,第三方司法纪检系统要独立出来,三权分立的政治格局在开始就安排上。
审判权在司法部门,以后的县官只管理政务,治安可以划归他有执法权,但是抓捕人犯交由司法部门审判,检察部门复审和公诉,官员枉法有纪检部们负责。
军队也一样审判权归司法部门。抓捕审问和处罚审核等权利集中在一个部门会膨胀成一个庞然大物,甚至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