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炮搞定之后,邢承恩才开始关注人员训练情况。
现在要练出精兵什么的都是扯淡,邢承恩需要的是增强组织度。
战争之中,个人的精悍并不能主导战争的走向,军队的组织度才是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
就算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兵从来不曾手握钢刀斩杀敌人,只要能机械式的做出相对应的战术动作配合战友,也就足够了。
战场经验总归是要实战打出来的。
实战经验计划和生番或者私盐贩子练练手,之后就是收拾海上盗匪,在之后看情况和他国正规军碰一碰。
就算以后势力壮大了压力更大了,也不至于到岳飞那种刚登场就要和巅峰时期的金军交战的程度。
金、宋、西夏、大理,其实都一样,在无尽的对峙之中,都已经步入衰退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锐利,谁也奈何不了谁,大家开始了比烂环节,就看谁比谁更烂。
真要说劲敌,可能就是现在还远未真正成长起来的蒙兀诸部了。
既然要成军,首先公布的自然是编制。
考虑到实际作战需要,参考王安石时制定的将兵法,采用三级编制,为了显示和宋军的不同,稍微更改一下军称。
宋军中基础单位为火,一火十人,邢承恩则设一班十人,置班长。
宋军以五火为队,一队五十人,设队长指挥,现在改队为排,一排五十人,置排长。
宋军中又以十队为一营,辖五百人,为最基础的作战单位,这里就不改了,也设营作为基础作战单位,辖五百人,设营长统领。
将兵法中,以营为基础作战单位,以若干营为一将。
全军根据战区不同,不同地区设不同数量的将,上下之间尽量不打乱部署,以此改良宋军早期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问题。
李六魁他们就是一千人的编制,只能设为两营,将是怎么都凑不够了。
自己就是团练使,直接指挥这两个营。
他让李六魁、王海分别担任两个营的营长,李六魁的营为一营,王海的营为二营。
营下面的十个排按照一二三四五排号,排下面的五个班则单纯用一二三四五来命名。
这样细致的规定下,就算是一个最基础的士兵也能明确自己的所属。
比如一名士兵隶属一营第一排第三班,是谁的部下,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还有王进统领的老人作为邢承恩的亲兵卫队,大约百人。
这一规定之下,全军首先进行人员登记。
手下不缺能读会写的人,大家一起上阵,很快就把全军花名册搞定。
姓氏,名字,年龄,籍贯,家有几口人等等,只要是能记录下来的,全都记录下来,但要是有人不知道自己多大,那也只能空着。
花名册搞定之后,军职的安排也立刻颁布。
基本上担任军官的都是自己人。
这是为了让军队更快的形成战斗力,也是为了更好的掌控军队,一举两得,无可厚非,谁也说不出一个不是。
现在也就做到这一步了,暂时只是一个私人武装力量,组织纽带就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