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晓萍以及永洪一家结束了玉蟾山和龙脑桥之旅后,重新投入到山川机械厂繁忙而充实的工作之中。他们彼此约定,要趁着某个星期天前往隆昌城游玩一番。
时光荏苒,两周后的这个星期天终于到来。天空湛蓝如洗,微风轻拂,阳光明媚宜人。清晨时分,五明等人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前往隆昌的旅程。幸运的是,山川机械厂为员工提供了开往隆昌的班车服务,让他们的出行变得轻松便捷。
从工厂到隆昌的路程大约有 10 公里,一路上,五明一行人欢声笑语不断。抵达隆昌后,他们尽情享受着这座城市带来的独特魅力。他们漫步于古色古香的街道巷弄之间,感受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满足味蕾的愉悦;游览名胜古迹,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游玩的过程中,永洪充当起了导游的角色,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着隆昌的故事。他详细介绍了隆昌的发展历程、传统风俗以及有趣的传说,让每个人都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五明等人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世界之中。
随着太阳逐渐西沉,一天的欢乐时光也接近尾声。尽管有些疲惫,但五明一行人的心中充满了满足感和愉悦之情。这次隆昌之行不仅让他们放松身心,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成为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他们期待着未来还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一起探索更多未知的地方,共同创造更多珍贵的经历。
五明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了云峰关的白塔山上,他们站在高处极目远望,眼前展现出一片壮丽的景象:金色的天鹅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高楼大厦和山峰美景交相辉映;古老的巴蜀驿道曲折蜿蜒,宛如一条巨龙伸展在大地之间;而石锣与石鼓则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
无数的文人墨客曾经来到此地游览,被这片美丽的风景所打动,灵感泉涌。他们纷纷拿起笔墨,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
永洪告诉大家,云峰关已经有超过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坐落在隆泸和隆渝两条古道的交汇处,是隆泸古道上极为珍贵且保存完好的古代关隘之一。与之相比,泸县玉蟾山上的古玉蟾关以及泸州城的龙透关虽然也是近年来新建造的仿古建筑,但它们缺乏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显得相对单薄。然而,云峰关周边还保留着众多的古迹,更增添了它的历史厚重感。
可以说,云峰关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这里见证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往来和交流,也承载了无数文人雅士的才情与智慧。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从地形这绝对称得上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数千年来,此地经历过无数次战火洗礼。如今我们通过观察云峰关关口上方悬挂着的匾额,便能推断出它的历史年份——“大清道光七年重建,署隆昌县事李德润”。关隘内部设有一座凉亭,此亭乃是普济寺的僧侣们特意为途经古道的行人们所设立的休息之所,并免费提供茶水。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凉亭与关口都是经过精心修复后的模样。而那关内外的石板路则承载着数百年来岁月的痕迹,当人们漫步其上,仿佛能够感受到昔日商人和行人匆忙的脚步。在关内的凉亭石柱上,还保留着当年的两幅对联。相传元朝时期,有个名叫白良的人曾路过此地,并留下了“乡校留徽”四个字。永洪表示,自己曾多次前往白塔附近寻找或打听有关这块古碑的消息,但始终一无所获。后来,他偶然在凉棚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彭姓老人,据老人回忆,他年轻时曾亲眼目睹过这块古碑的存在,当时就位于现今关口的座位处。只可惜,如今已无处可寻,或许它早已成为某户人家猪圈的围墙或是房屋的基石了吧。古代隆昌八景之一的"乡校留徽"如今只留下了些许遗憾,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云峰关从古至今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改变。
永洪感慨地说道:“云峰关周围原本矗立着多座青石牌坊,然而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其中一座名为‘贞洁坊’的牌坊竖立在现今民房附近的菜地里,见证了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初建,牌坊上还刻有‘大总统令’字样,但最终还是遭到了毁坏。与之相邻的还有一座乐善好施坊,上面刻着‘渝泸通衢坊’,同样未能幸免,也已损毁殆尽。如今,仅剩下‘乐善好施’坊孤独地伫立着。”永洪接着介绍道,除了牌坊外,如果仔细观察,朋友们会不难发现,在土地坎的对面还有几块难以辨认的摩崖石刻。最显眼的一块石刻上刻着“楼丰胜景”四个大字,而更深处则是宣统年间所题刻的“绾毂渝泸”。
五明和他的同伴们一同来到了云峰塔前,这座塔坐落在隆昌县城东南郊外约 1 公里处的云峰关东侧的白塔山上,这塔大家都叫它白塔。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公元 1465——1487),重建于清朝道光二年到七年(公元 1822——1827)。云峰关向来是旅游的好去处,凡是第一次来云峰关的人,没有不登云峰塔的。隆昌历任知县,也都喜欢云峰塔,还专门以云峰塔为景写诗。五明也来了兴致,作诗一首:
小主,
云峰关上云峰塔,
茶马古道脚下踏,
马铃声声驿道兴,
见证多少买卖人,
隆桥驿从此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