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五明在山川厂读电大 第三节 五明考上电大了(续9)

我的学生生活 山果果9 3814 字 20小时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 1950 年至 1970 年代期间,四川美院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入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元素。而到了 1980 年代,“乡土绘画”则开始追求更为真实、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

厚安表示,在过去数十年的创作征程中,四川美术学院始终占据着中国艺术创作版图的核心地位。每个时期都会诞生出一批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之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四川美院的艺术家们对社会现实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们精准地把握住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趋势,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了这个时代所凝聚的文化理想和艺术精神。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四川美术学院高举抗战救国的伟大旗帜,尤其是在设计教育和理念方面,更是敢为人先,以“美化人生”作为自身使命,倡导设计要服务于民生,用艺术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始终坚定不移地以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为初心。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构建国家意识、塑造民族文化身份以及面对新的艺术思潮和艺术院系调整的大背景下,四川美术学院始终秉持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精神,紧紧围绕“新中国建设”这一主题,借助多元化的绘画媒介,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杰出作品。自 1950 年代起,在对文化现代性和艺术民族性的不懈追求下,四川美术学院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逐渐绽放出其独特光芒。它勇敢地踏上了一条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创新之路,这条路充满了民族韵味和地域特色。

学院始终坚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主线,如同一座灯塔,引领着艺术家们深入探寻西南地区那片神秘而富饶的土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无尽地域文化宝藏和历史经验。他们像蜜蜂采集花粉一样,从民间艺术的宝库中汲取精华,源源不断地为学院的艺术语言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和深邃内涵。

这种高度重视本土性、地域性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经验的创作理念,使得四川美术学院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功塑造出中国美术界别具一格的“西南经验”。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当代艺术的一次大胆突破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

厚安说,四川美术学院在创作领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与美院长期致力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1950年代伊始,四川美术学院在响应国家院系调整的背景下,不仅完成了成都艺专与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部分骨干教师的合并,并且,以美术、设计学两大学科为主体,逐渐完善了自己的学科结构,建立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与创作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形成了鲜明的体系与特色。1982年3月,受文化部委托在四川美术学院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创作教学座谈会”,在当时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厚安说道,从整体的外观来看,四川美术学院给人一种独特的风格感受,这种风格既浓郁又深沉,同时还保留了一部分历史元素。走进校区内部,那种现代与复古激烈碰撞所产生的气息便会扑面而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建筑风格浓厚的门店,它们犹如从上个世纪走出来的产物一般,散发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感。门店的外墙上爬满了大片碧绿的爬山虎,这郁郁葱葱的绿色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上世纪 50 年代,那个充满朝气蓬勃和希望的时代。

然而,当你漫步于校园之中时,你又会被随处可见的简约景观小品所吸引。这些小品以简洁明了的设计语言,展现出现代艺术的精髓和魅力。明亮的咖啡厅画廊里则弥漫着浓郁的文艺氛围,展示着各种时尚前沿的设计作品,让人不禁感叹时代的进步和创新的力量。

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独特而绚烂多彩的画卷。每一处景色都诉说着过去与未来的对话,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厚安表示,从四川美术学院的创作谱系和艺术追求来看,有一条非常关键的脉络,那就是现实主义艺术理念的持续传承和演进。例如,在上世纪 40 年代,艺术家们倡导艺术应该服务于时代、人生以及广大民众;而在 50 至 70 年代期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融入了民族特色和地域元素;到了 80 年代,“乡土绘画”则追求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风格。

参观完四川美术学院后,五明和厚安找了一个餐馆,五明请厚安吃了一顿火锅,饭后,五明和厚安又聊了一会天,然后,五明就回到大坪招待所,第二天,五明又到袁家岗重庆医科大学招生办,与重庆医科大学签订了委托培养一名儿科人才的合同,本科文凭,学制五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而成,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才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的儿科是有名的学科。

签完合同,时间还早,五明就去了离袁家岗不远的谢家湾建设机床厂,去找了一起在青工班学习的高子林,这是一个比五明年龄大几岁的大哥,高子林看见五明也很高兴,他是建设厂的职工子弟,他陪着五明在建设厂家属区转了一圈。

高哥说,”回忆童年,这里完美的记录了我整个童年,小时候住的都是红砖房,每一栋都长得一模一样。生活在里面就像个小社会,配套设施什么都有,不出这个社区都能活得有滋有味儿的!高哥说,到我们建设厂,真的骄傲!毕竟横跨三个世纪,每次回去吃饭,都会勾起满满的回忆!”

高哥说,在建设厂以前最爱看文艺汇演,然后看别人打篮球比赛,有时候碰上露天电影,也不知道是在看电影,还是在和耍伴儿疯跑,追啊追的,一场电影就结束了。

五明说,”听说建设厂这一片要拆迁了,就怕这里的美食也会消失”!高哥说:”是呀,也许以后只能在回忆里去找童年了!”

如果你去建设厂走走,或许你会有和五明一样的感觉。这里没有那种喧嚣,雨后的空气里,青草的香味让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