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莲自西凉回国后,朝堂上的矛盾便到了几乎无法调和的地步。
作为君王必须兼顾多方,不能过于偏袒任何一方,体现绝对的君主威严与公义。
所以哪怕废除察举、分田、对胡民怀柔等政议均是李询与宋钦莲共同决定的。在实际的推行时,也只能由宋钦莲带头倡议,竭力让李询抽身事外。
事成,她是魏宁帝的刀,替君王披荆斩棘后自己功成身退。
事败,她是魏宁帝的盾,替君王承担起变法失败的责任,背负儿戏朝政的骂名。
保守的世家门阀与权臣们恨透了皇后,认为妖后涉权专政,蛊惑天子,愚弄臣民。他们集体罢朝,逼迫魏宁帝做出让步。
为了调和矛盾,魏宁帝不得不‘疏远’宋钦莲,暂解燃眉之急。
在外人看来,这便是西凉王的国书让皇后失了圣心,是皇后多年来‘私德有失’的自食恶果...
很多年后,李望舒回想起来,才发现母后的死其实是早有预兆的。
那一年,于魏国而言无疑是多事之秋。
新政改革久久未见成效,连年天灾让粮食歉收。
边疆驻守的军队因为粮草短缺,又因不满朝廷剥夺皇后军权,居然受人煽动,发生了哗变。
柔然趁虚而入,养精蓄锐多年的他们,在春末撕毁了与中原的协定,起兵进犯。
大可汗之弟——右贤王亲自带兵出征,轻而易举的夺回了燕然大片的草原。
而魏国内部派系积压已久的矛盾在此刻彻底爆发,被打压七年之久的守旧派世家望族集体抱团,不愿再支持出兵,要求与柔然议和。
魏国的新政不许他们掠夺胡民为奴,那燕然被占领的失地则是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
臣子们又怕皇后趁机重新执掌军权,于是集体联名上书弹劾后宫干政。
在魏宁帝打算杀一儆百的时候,宋钦莲却选择了退让。
她以不再踏出后宫半步为代价,换取了世家的支持,暂渡难关。
然后又火速指派了一干可靠的将领北上平乱。
做完这些,她彻底不再过问前朝之事,将所有政务抛给已然不堪重负的魏宁帝,自己却密切关照起永乐公主的饮食起居。
她日日将公主带在身边,同吃同住,无微不至,连公主的甜羹糕点都亲自尝过一遍后,才放心给公主食用。
宋钦莲的小心谨慎并不是多余的,因为那年的秋收,她身边的宫人果真被收买,偷偷在公主的糕点里下毒。
因为有太多人知道,公主的食羹,每一道皇后都会试吃。
他们要杀的,不是稚子,而是舐犊情深的猛虎。
宋钦莲中毒当日,魏宁帝正在郊外太庙秋收祭天,无法当日回宫,便让宫人内帑私库中急调‘仙丹’送去椒房殿。
‘仙丹’是寇国师不久前辞别魏国去云游四方前留下的。
是用天下名贵又罕见的药材,耗费多年才炼制的,能解百毒救人性命。
万幸的是,不喜甜食的宋钦莲没有吃下太多糕点。
宫人们皆说,是皇后替公主挡了灾。
公主毫发无损,只是宋钦莲自此变得嗜睡起来,日日抱病,免了各宫的晨昏定省,天天窝在椒房殿里‘睡觉’。
对于宋钦莲的反常,魏宁帝根本无暇顾及。御医们禀告皇后已无大碍,让李询以为她又是装病躲清闲。
前方战事吃紧,后方群臣不和,疲于军情国政的他,索性直接住在宣政殿。
表面上要疏远皇后、安抚世家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则是自西凉国公函的羞辱后,他便同宋钦莲暗中置起气来。
年幼的永乐公主在宣政殿门口跪过一次,又哭又闹的要他去看望皇后。
“爹爹,去看看娘亲吧...”
“爹爹,舒舒以后会听话的...”
“爹爹,您不要和娘亲生气了...”
“爹爹...”
“爹爹...”
她的额头,重重的抵在冰冷的宫砖上,又凉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