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出山

《风是什么》是一堂自然课程。在2000年后,几乎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直接理解“风是空气的流动”这个定义,那是因为“空气”已经是一个普遍被接受的概念。而在汉元年,或者说公元前206年这一年的世界,大家并没有空气这个概念,也就无从对“风”做出定义。

这一年,韩信下山,离开了高奴县张村的塬上,和自己的好友兼同学钟离昧一行人来到了咸阳。沛公刘季已经率军先进入了咸阳。按照楚怀王熊心当初的承诺,先入咸阳的人为王,所以刘邦的功绩,现在就够了提前换一个王的称号了。虽然这个时代王并不值钱,陈胜那样的泥脚杆,也能自称为王。

从外黄县开始,原来兵合一路的刘邦项羽就分开了。宋义指挥楚军主力,在安阳拖沓了46天,刘邦用这段时间一路西进,绕开秦军的主力、袭扰空虚的县城、以相对柔和的风格一路西进。沿途倒也没有什么硬仗,更没有大规模俘获和屠城的经过,这让保守陈胜乱军袭扰惶惶不可终日的中原百姓对这支军队有一点好感,萧何也刻意宣扬沛公老成厚道,沛公年纪大这个特点就这样包装成为一个优点。

所以这一路西行,在项羽和章邯在巨鹿拼的头破血流的时候,刘邦的部队则一路收拢在三川郡一带的溃兵,最终重兵压境抵达了函谷关。

有一种说法,说胡亥谋刺了二世皇帝后,就和沛公有秘密书信往来,说是愿意和沛公分天下而治。这个谣言只在很小范围内流传,到底是不是有这个事儿,现在也不重要,因为赵高已经被子婴杀了。子婴杀了赵高,却也没能挽救大秦,不久刘季的大军入城,子婴投降,献城被俘。被刘季收押了起来。

在巨鹿和秦军血战的项羽,接纳了秦军的投降,自己的队伍就一下子膨胀起来,成了诸侯军中最大的一支。这便就被诸侯军推举为首领,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带着队伍急急忙忙往咸阳赶。毕竟“入咸阳王”这话也是个口彩,入咸阳、灭秦,是里程碑式的大功劳。但是紧追慢追,还是让刘季先入了咸阳,项羽不免有些泄气。

而新的问题又摆在桌面上了。

陡增的这四十万大军,补给怎么解决?

项羽自己的六万楚军本就已经粮秣不足,章邯的队伍也没多少粮草,王离更是因为缺乏粮草战力垮掉,不得不投降的。这40多万饿的红眼睛的军队如今放到一起,那可就是个大麻烦。军队没有粮草,距离哗变解散也就只有一线之隔。

解决军粮不够的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找到更多的粮食,一种方法是减少吃粮食的人。水贼出身的部将英布给出的是第二种方法,并且给出了具体针对的对象——就是刚刚投降过来,军心还不稳的秦军。因为历史的原因和战败的原因,诸侯军的部卒和这些降军的部卒也经常有小冲突,这些冲突严重影响了军纪、也拖慢了大军行进的速度。这个问题不解决,也早晚会爆发。

在这个混乱的世道,粮食比人珍贵。不可靠的部属远远比不上粮食,而杀人这事儿,项羽之前又不是没干过,全无什么心理障碍,于是在西进的路上,路过新安(洛阳附近),项羽就安排英布的手下,执行了这项计划。在一处山谷中,坑杀了超过20万秦军降军。巨鹿之战的降军大半死在远离巨鹿也远离家乡的这处山谷中。一时这山谷充满了尸体和循着血腥气来的豺狼和鹰隼乌鸦。

干这事儿,项羽也没有瞒着谁,事实上诸侯军大多也都参与了这件事,甚至投降过来的章邯、司马欣、董翳也都知情,只是降将在人篱下,自己的生死都不能保全,又怎敢在处置降卒这件事上置喙?就这样三位秦将忍受着憋屈,默认了这一既成事实。

而剩余未被坑杀的秦卒,以及得知子弟被项羽坑杀的老秦人,从这一刻开始深深的痛恨项羽,比痛恨项羽更深的,是对背叛大秦朝廷和子弟父老的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三名秦将。

从项羽的角度看,坑杀降卒是一件好事,一来军纪得到整顿,二十万颗人头足以震慑内部,无论是叛军还是诸侯军。现在在军议中就没有人敢出头对项羽的意见提出反对的了。再一方面,则是行军速度大为提升,减少了二十万个心不甘情不愿的降卒,行军更快,这一支队伍几乎直接插向了咸阳方向。第三,就是现在粮食终于够吃了,军队的战斗力得以保全。

就这样,项羽的军队击破沛公部属把守的函谷关,直抵新丰,驻扎在鸿门。

而此刻,沛公刘季的军队已经从咸阳城撤出,萧何席卷了咸阳城内各种文书档案,刘季则封存了咸阳城内的宫室财宝,几乎一介不取,就驻兵灞上,等候诸侯军的到来。

韩信从张村,沿着上郡直道一路向南赶路,到了咸阳附近的时候,这里已经驻扎了两座巨大的军营,沛公军人数达到十万,而项羽所部,包含各个诸侯军,超过四十万之众。

既然要投军,那就需要做一个选择,韩信和同行者稍一商量,就决定先去投奔项羽试试。一来那面的军队人数更多,想必需要更多的底层军官。另一方面,项羽的军队很杂,各种势力都有,看起来有更多的机会。

这一行人就这样来到了项羽的营中。

韩信出身泗水郡淮阴县,钟离昧是楚人,这样的出身身份,自然得到了项羽的欢迎,有了解到两人都曾经习学过一点兵法,有队列和小部队组织能力,经过简单的考核,两人就得到了校尉的职位,在项羽的军中落下脚。

蒙恬的开山大弟子,就这样投入了时代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