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挑了一块趁手的老铜片,开始在刚铸成的铜鼎上细细打磨,为的是除掉烧范时因为气孔等问题出现的毛刺毛边。
至于为啥不用锉刀,相信有这方面手艺的书友肯定门儿清,商代人还没有好的冶铁技术,根本做不出高硬度的锉刀,青铜器的打磨都是用的石头。
我自然是没有心情用石头一点点磨,干脆用同为商代的老铜棒慢慢敲打,速度要快得多。
将各个细节打磨好,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做旧了。
我将自己配比的硝镪水刷在上面,然后将院里的“烧泥池”挖开,把鼎埋了进去。
硝镪水是做旧金银器、玉器石雕最常用的东西,用料就是硝酸和硫酸,腐蚀性极强。
而我们经常听到的顺口溜:“一勺清,两勺唐,三勺四勺秦始皇”说的就是硝镪水。
硫酸和硝酸配比不同,刷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把硫酸配比增高,出来的东西更显老,但是烧的慢,需要等很久才能出效果。
我曾经为了给姚师爷出一个必须天衣无缝的铜镜,用高硫酸配比的硝镪水早中晚各刷一遍,刷了足足半个月才足够老。
硝酸比重大的话,做旧立竿见影,就能达到那种一勺清两勺唐的效果,但是这样出来的东西不经看,稍微有点水平的藏家都能看出来你东西是用硫酸烧的。
我这次用的正是提高了硝酸比例的,不仅仅是因为着急出东西,而是我对院里这个独家“烧泥池”有足够的自信。
这个池子是我和师傅一起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做旧的东西带土气,我们将沙漠里挖来的细砂和各种腐蚀料混在一起,在池子下面烧上炭,保持着池子里六七十度的高温。
这样金银器的做旧时间,就被大大缩短,出来的东西不仅老味十足,甚至还能析出铜锈结晶,就靠这一手,我敢说那些个鉴宝节目里的专家,都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