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老汉娶幼妻,喜得贵子后全家欢喜,妹妹说:可能是个野种

她特地派唐彬去偷瞧过文柳,唐彬回来后告诉老夫人,文柳简直和堂兄年轻时一模一样,是他儿子绝对不会错。

唐老夫人一听这话喜上眉梢,无暇顾及府里的残破景象,当即让唐彬雇几个稳妥的轿夫将文柳接回府里。只要他肯回府,那唐家就又有了希望。

唐府除了门口的匾额还算完整外,现已一贫如洗,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一粒。文柳不禁轻轻叹息,他开始每天泼墨作画,然后叫唐彬拿到街市上去卖。

唐彬起初还怀疑根本卖不出去,可他才刚在地上铺展好,就有人来上前问价。他出门时忘了问文柳一张画要多少文钱,就随便说了要十文钱。

街上的人一听他一张画只要十文钱,都停下脚步上前观瞧。结果几张画一窝蜂地就被买走了,唐彬喜出望外地拿着钱买了米面油赶回家,还和老夫人夸奖了一番。

“只卖十文钱?”文柳一听摇了摇头,“一幅画至少要一两银子,那只公鸡图至少要百两。”

“什么?”唐彬刚吃到嘴里的饭差点又掉回碗里,“公鸡要一百两!”

“莫急,明天我可再做一幅。”文柳轻轻说道,“你只要一百两。”

唐彬将信将疑,第二天只拿了一张公鸡图去卖,开口就要一百两。有几个人看了又看,却因手里银子不够没有买。可没到一刻钟,真的有人肯出一百两买走了画。

当他拿着沉甸甸的银子回家时,文柳又递给他一幅山水画,让他明天再去卖时要一千两。唐彬一双大手轻轻卷起画幅收入怀中,满面红光地答应着。

唐老夫人看到文柳有这般能耐,心里舒爽了很多。此时,她也来了精神,从卧房内缓步走了出来,挥手招呼唐彬上前听话。

“彬儿,你去叫几个人把门上的匾额拿下来。”唐老夫人抬手一指说道,“这匾额太大,我们得换一个小点的。”

“是,夫人。”唐彬转身出了府门。

匾额沉甸甸地被几个大汉抬到了老夫人的卧房内,唐彬照例给了工钱打发了大汉。老夫人将文柳、唐彬和菊香都叫到跟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们可知这匾额的秘密吗?”唐老夫人端坐在桌旁,看着偌大的匾额。几个人都摇了摇头。

“这匾额其实是纯金打造,”唐老夫人缓缓说道,“当年老爷找了先生卜卦,说两世后子孙会遭大难。故此,他叫工匠打造了这个匾额。幸好,前几日它没被抢走。”

“文柳啊,老身看你天资聪颖,不如去考个登科状元,你看如何?”

“全听祖母安排。”文柳不急不慢地说道。

唐老夫人叫唐彬将匾额熔了换成银钱,又按原来的样子重新打造了一幅匾额挂在府门上。自此,文柳不必以卖画为生,一门心思考取状元。

可是,文柳并不喜在官场行走。几年后,他又辞官回了唐府。结交了几个也爱好泼墨的友人,整日游山玩水好不痛快。

忽一日,文柳走到吴县。原来那间破茅屋已焕然一新,他推门而入一下子呆住了。屋内的陈设还如同他走时一样。

桌子上的那叠画作竟原封不动还在那里,匆匆写下的四句诗也还铺展在桌上。奇怪的是,屋内一尘不染就像并没有离开过一样。

“娟儿!娟儿!你回来吧!”张妈又在叫了,那叫声听起来真是让文柳心里踏实。

“张妈,娟儿不在这里。”文柳推门走了出来。

“柳儿!”张妈张大嘴巴说道,“唉呀,你可回来了,这些年你都去哪儿了?让我的娟儿等得好苦啊!”

“娟儿!她为何要等我?”文柳一头雾水,不知张妈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快去看看吧!我的娟儿啊,你再不回来她就,她就……”张妈边说边流下了眼泪。

文柳缓步走进张妈家,只见一帘纱帐里躺着一个人,蓉儿和秀儿都在一旁哭哭啼啼。文柳掀起纱帐一看,娟儿面容憔悴地躺在床上。

“娟儿,你这是怎么了?”文柳轻轻坐到床边问道。

“啊……”娟儿听到文柳的声音轻轻睁开迷蒙的眼睛,“文柳,你回来了?”

“嗯,我回来了。”文柳抚了抚娟儿的额头,以前他就经常这样抚摸她的额头。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娟儿苍白的嘴唇嗡动了几下。

“傻妞儿……”

文柳忽然想起了和娟儿相处的朝朝暮暮。娟儿可真是个难教的女子,不仅承袭了张妈所有的缺点,还倔强固执不肯认错。当初,着实让文柳一个头两个大。

他花了很大力气才让这样的娟儿变成了温文尔雅的小家碧玉。当初,文柳还自认为娟儿就是他的好学生。可是,如今的娟儿和他娘当年又有何不同?

反观张妈,虽毫不识礼数,笑不掩面、坐卧无形,哭起来呼天抢地、笑起来地动山摇,可心无旁骛、胸襟坦荡。而他娘一生谨小慎微却终被人欺凌、郁郁而死。

可是,他却把像张妈的娟儿变成了他娘的样子。而今,娟儿已病入膏肓,他也没有机会再让她重新来过。

文柳握着娟儿的手,忍不住放声大哭。娟儿看着他却笑了,她闭上眼睛的时候脸上还挂着笑。

“张妈,这些画是送给你的。如若日后生活碰到难处,便可拿出一幅到街市上卖,每一幅都价值千两白银。”文柳亲手将画递给张妈。

“早说啊,娟儿也不告诉我,”张妈一把接过画,揣进怀里,“我又不识字。哈哈哈……”

“娟儿,”文柳低声说道,“也不识字……”

文柳在离开吴县的时候去给娟儿上了最后一炷香,临行时他在坟前还写下了四句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