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故人相见(十三)

风起神兵 湿晴天 1605 字 8天前

又是一杯酒下肚,这吉王李保便是开了口,说道:“王道长,张道长,两位都是修道之人,对于天下大势也是看得十分清楚,本王此番请两位前来,也正是希望可以从两位道长这里了解一些关于这天下大势的见解。”

张素和王奇阳相互对视了一眼,接下来两者便是开始相互推辞起来,而最后,还是张素看了看杨复恭,这才说道:“杨枢相从小进入内侍省,通文墨,经常出监各镇军队,眼下又是枢密使,对于天下大势的见解,只怕是无人可以出其右了。吉王殿下若是想要知道天下大势的话,或许杨枢相的见解才是最重要的。”

李保此番举办这一次酒宴,自然在此之前便是询问了杨复恭,两人也是有过一次长谈,只是两人都不知道王奇阳跟张素的到来目的为何,因而便是想要以此为开始。杨复恭哈哈一笑,道:“咱家可是没有这样的本事呀,也不过是为陛下出了些力而已,至于天下的大势,我们毕竟是身在朝堂之上,很多事情却也是看不清楚。再说了,若是能够知道江湖之中的一些看法,对于我们来说却也是巨大的帮助。王道长,你可是太原王氏出身,又是在青城山修道的,对于这天下的大势,你的看法总是会高于常人的。”

杨复恭是个老狐狸,李保也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当然知道杨复恭的话会让王奇阳不好开口,故而他当即便是说道:“倒也不是说会高于常人,总之却也是会更加全面。太原王氏,那可是‘北魏四姓’之一呀!”

王奇阳最不愿意提及的便是自己的家世了,不过在很多人的眼里这也都不是什么秘密,王奇阳叹了叹,也只得说道:“不错,贫道确实是出身太原王氏,只是我这个王却也并非是那些显赫家世的王呀,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王,或许也就是碰巧出生在太原,也正好是姓王罢了。”

王奇阳的话自然是自谦,杨复恭哈哈一笑,说道:“王道长,这里都没有什么外人,你便是无需客气了。吉王殿下说到底也只是为了天下着想,这才想要从王道长这里得到一些有关于天下大势的见解,至于这天下大势到底要走向何方,说到底,也不是这三言两语便是可以决定的。”

已经是铺垫得差不多了,张素笑了笑,说道:“我说王道长,你便是也就不要谦虚了,既然纪王殿下跟杨枢相都是屈尊向你请教了,你便是有话直说吧。”

张素的话声刚刚落下,吉王府的管家便是走了过来,想要在吉王耳边嘀咕些什么,不过吉王李保却是瞪了管家一眼,接着便是有些不悦地说道:“这里都没有外人,有什么话便是直说。”

李保的话让众人均是一喜,杨复恭更是端起了酒杯喝了一口,而那个管家便是说道:“殿下,宰相杜让能携礼部侍郎崔胤前来拜见殿下,眼下已经是到了府门口了。”

吉王眉头微微一皱,杜让能乃是贤相杜如晦的七世族孙,左仆射杜审权长子,咸通十四年,中进士,历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现如今受到李儇看重,已经是出任宰相了。杜让能倒是没什么问题,只是这个崔胤却是让李保有些头疼了。

崔胤,清河武城人,字垂休,乃是尚书右仆射崔从之孙,工部侍郎崔慎由之子,这崔胤跟他父亲崔慎由一样,都是十分痛恨宦官专横,内心素存铲除宦官之志。眼下杨复恭还在这里,若是这崔胤胡说八道的话,到时候这个酒宴只怕是就要变成一件麻烦的事情了,李保就要前去处置这件事情,不过张素却是说道:“当今陛下曾评价杜让能杜大人为‘朕之失道,再致播迁。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如此的忠臣,真是天下百姓之福,若是吉王殿下允许的话,倒是不妨请两位过来喝上一杯。”

事情已经是到了这一步了,李保也是不好说什么了,当即说道:“本王倒是忘记了,杜大人前往四川的时候,跟张道长有过一些交情,杜大人对于张道长也是评价颇高呀。好,既然是这样,本王便是请他们过来吧。”

说着,李保朝着管家点了点头,吩咐道:“去请两位大人过来吧,哈哈哈,此番大家也都高兴,宴饮一番却也是不错。”

时年三十三岁的崔胤一表人才,嫉恶如仇,哪怕是杨复恭也在宴席之上,但崔胤却也是未曾给杨复恭什么好脸色,不过时年四十五岁的杜让能却是显得老成持重了,言语间均是谁都也不得罪,待得客套寒暄一番之后,吉王李保便是说道:“杜大人,崔大人,你们来得正好,眼下本王正想让王道长为本王讲解一番这天下的大势,两位都是朝中重臣,对于这天下大势却也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倒是不妨相互切磋一番。”

李保不想杨复恭跟崔胤真的便是在宴席之上起冲突,不过张素和王奇阳却是不这样想,王奇阳当即笑道:“吉王殿下,您此举可真的是让贫道有些无地自容了。杜大人和崔大人可都是朝中重臣,也都是一步一步走到现如今的高度的,他们的见解才是最好的,至于我们这样的山野修道之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湖中人对于朝中的一些事情肯定是会指指点点的,这一点朝中的人也是心知肚明,杨复恭自己便是有着不少属下在江湖之中混迹,当即也是想要借用王奇阳的话来试探一下杜让能以及崔胤,故而当即说道:“王道长,可是不要客气了,请吧!若非是杜大人和崔大人的到来,眼下王道长肯定都已经是说了不少了。”

王奇阳假装有些不好意思,苦笑道:“哎,这件事情,贫道眼下可真的是骑虎难下了。”

杜让能跟王奇阳和张素都有交情,在四川的时候曾多次长谈,当然也就知道两人的本事,杜让能朝着王奇阳和张素抱了抱拳,道:“王道长,张道长,在四川的时候,老夫可是不少受到两位的教导,眼下两位好不容易离开了道观,一定要好好谈谈了。王道长,我敬你一杯,只是喝完了这一杯,王道长便是要好好说说了。”

王奇阳有些无奈,毕竟眼下已经是被架到了火上烤了,王奇阳喝完了酒之后,缓慢放下了杯子,这才说道:“贫道是个江湖中人,对于朝廷的大事自然是不敢多言,朝廷之上有着诸位大人,还有着许许多多能力超群的大人,制定了国策,推行国策,却也是想要为天下百姓好。眼下天下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起因或许便是那些节度使吧!”

王奇阳这句话是奉承的话,不过却也是指点的话语,众人均是微微颔首,崔胤则是开口说道:“唐初,均田制被破坏,土地流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弊端,虽说制定了不少国策,却也均是以失败告终。这时候,招募流民充军倒也是一个解决之道,可是,府兵制却也是出现了问题,因为一旦这些人被解雇了,到时候便会又是一个麻烦,故而,便是有了征兵制。”

在大唐帝国建立的初期,大唐实行的是府兵制的兵役制度。所谓府兵制则是绝大部分士兵只有在作战时候为士兵,平时则为农民。整个军队在平时藏匿于民间,当发生战争之时,这些士兵必须自备武器到各地为国而战。同时又因为国家兼并土地情况严重,成为军人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

因此这也直接的导致了他们平日里没有钱来准备武器和进行军事训练,这直接导致了府兵制的败坏。节度使制度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中应运而生,各地的节度使开始在当地招募部队训练并且维系边疆的安稳,虽然缓解燃眉之急,但这也是对于当时现状的一种妥协。

崔胤对于这些可谓是如数家珍,众人均是微微颔首,而崔胤见状,则是接着说道:“再者,太宗继位之后,便是展开了一系列地对外军事活动,创建了一个庞大疆域的帝国,而太宗却也是因此被称之为‘天可汗’,可是,如此疆域庞大的一个帝国,想要掌控却也是不容易。节度使制度不仅利于当地的行政便利,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镇压当地的叛乱,促进当地的稳固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在节度使制度成立的初期,对于边疆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随着帝国的扩大,帝国又要连年征战,因此,对于军队的供应却也是出了问题。”

在唐朝建立以来不断对外发起战争,常年不断的战争严重的影响到了国内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前线军队出现了严重的补给不当的问题。

由于很多地方的军队得不到补给,严重的影响了边境部队的战斗。同时随着贪官污吏的不断增多,后方的补给也越来越难以送到前线,如此一来国家的补给越来越难以满足前线军队所需。节度使制度却也是解决了这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