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yt.org 第158章 打仗

阿希姆虽然放弃了从内政上下手对付敌人的计划,但依然不肯老老实实地和奥斯曼打一场中世纪战争。

那个时候战争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围城战,顾名思义,即为一方处于城堡内,一方处于城堡外的战役,还有一种是遭遇战,即双方都处于城堡外发生的战争。

由于中世纪的贵族和所有财产都在城堡中,因此一旦进攻方打下城堡,也往往意味着这场战争的结束,正因如此,围城战往往是一场战争的关键,遭遇战通常作为过程服务于围城战。

阿希姆根据这个特点创造了一种“掐尖”的进攻方式,他首先会勘察出奥斯曼的主力部队在那块区域,然后派一小股士兵假装去进攻远离奥斯曼主力部队的一处要塞,这时候,一道选择题就摆在奥斯曼人面前,是让整个主力部队迁移过去?还是分离出一支部队去支援?

如果奥斯曼人选择迁移主力部队掉头攻击,那么这一小股士兵会很快远离要塞,奥斯曼人无疑会把时间浪费路程上,即使奥斯曼人擒获这些士兵,也远远不够弥补他们损失的战略空间以及时间。

而如果奥斯曼人选择分离出一支部队去进行支援,这时候,阿希姆就会派出他提前选好的一些轻骑兵,让他们仅携带武器和几日的干粮,以几倍于这支奥斯曼军队的人数剿灭它们。

这时候摆在奥斯曼面前又是一道选择题,如果他们选择用主力部队反击,那么依赖轻骑兵移动速度快的特点,这些人可以迅速地撤离。可如果选择不管不顾,这些轻骑兵将会和之前围城的士兵一起,进攻并拿下要塞。而奥斯曼人如果继续派出小支队伍回程,只要不是主力部队,阿希姆就可以一直复制之前的打法,不断地围城打援。

不仅如此,阿希姆还力求每一次进攻的方式都让奥斯曼人出其不意,不让对方摸清楚自己进攻的规律,他会在即将打下要塞的时候,让所有部队放弃进攻,立即撤离,然后静待奥斯曼人的支援军。

按照这个打法,阿希姆在接连三个月内没有攻打下任何一座要塞,然而却大大地削减了奥斯曼人的战力,因为他很清楚,这场战争,不是匈牙利的城堡和奥斯曼的要塞之间的对决,而是匈牙利人和奥斯曼人的战争。

因为说到底,无论是世上再坚不可摧的墙壁,只要毅力足够,用锄头总是能够挖穿的,然而城堡之所以难以攻克,并非由于城墙有多高,城门有多厚,而在于要和里面的人作对,这也是为什么汉尼拔当初宁肯让军队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也要绕到罗马军背后进行攻击的原因——世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与人作对。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不是和人作对,再难的困难也不算难。

然而即使如此,对于奥斯曼来说,他们此次战争只出动了一小股军队,仍然有相当多的兵力没有投入到和匈牙利的战争中来,未来的战局仍未可知。

可是到九月下旬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一件事,不但匆匆结束了这场发生在奥斯曼和匈牙利之间的战争,也改变了奥斯曼帝国的命运。

奥斯曼帝国在连年的征战中获得了不少土地,苏丹穆拉德三世的骄傲亦是如国土一般越发扩张,而这时,在奥斯曼帝国的东边,同样也有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帝国,他们的统治者是一位鞑靼人,名叫撒马尔罕。

虽然鞑靼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但撒马尔罕是一个沉着冷静的人,他可以一夜坐在桌前研究棋局的走势,他很有威望和智慧,统一了当时处于四分五裂的游牧民族,并用其快速地击败了当时中亚的几个小国,并将它们的土地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更强大的国家。

由于奥斯曼和鞑靼人的领土如此靠近又如此庞大,因此总是有人会将穆拉德三世和撒马尔罕一起相提并论,撒马尔罕对这位和自己同出一教的年长者保持着谦逊友好的态度,然而,生性骄傲的穆拉德三世却容不下这种评价。

他写信给撒马尔罕,信中他对撒马尔罕毫无对于一个国家领导者的尊敬之意,他用傲慢和轻蔑地口气,告诉撒马尔罕他无法与自己相提并论。

然而撒马尔罕无意与奥斯曼这样强大的帝国发生冲突,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治理国家和扩张领土上,但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他也不愿让自己的国家白白蒙受羞辱,于是他回信给穆拉德,不卑不亢地敦促穆拉德将视线放在征服欧洲天主教领土的视野上,而非把精力放在和同样信仰安拉的自己争辩上。

可是这份规劝却被穆拉德三世视为撒马尔罕的懦弱,他让人给撒马尔罕寄去一箱女人的衣服,并写信告诉他“那才是他应该穿着的”,并告诉撒马尔罕,他应该尽快将他的女人送到奥斯曼来,因为“只有这里才有真正的男人,才能给她们带来快乐”。

这些话无异于羞辱,撒马尔罕被激怒了,他知道对待穆拉德三世这种人,谦虚和礼节完全是不需要的,继续忍受只会等来对方的轻蔑而非尊重,于是他令人砍掉使者的头,让人装在盒子里寄给苏丹穆拉德三世,和盒子一起带去的还有一封宣战书。

于是鞑靼人和奥斯曼人的战争便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