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识货的外行

无名三国志 老小鬼 1831 字 25天前

这人年纪已经不小,一副儒士打扮,与人说话时眼神迷离,似乎视力不大好。

杜夔,字公良,早年在洛阳朝廷担任雅乐郎,后来天下大乱,他辞官避难,到荆州依附了刘表。

主宾一番寒暄之后,木夫人开始向杜夔请教一些丝竹乐曲的问题。他们二人相谈甚欢,吴明就完全听不明白。

吴明坐的无聊,左顾右盼,被身后摆放的一套编钟吸引。

编钟是青铜所制,金光闪闪,很是耀眼。新做的青铜制品,表面还没有氧化,并不像后世发掘出来那样满是铜绿的颜色。

吴明按捺不住,离开坐席走到编钟旁边,好奇的左看右看。后世的人,玩过民族乐器的也不少,但是玩过编钟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本来,主人正在说话,客人擅自离席是很失礼的事情。不过杜夔见吴明跑去观赏编钟,似乎并不介意。赵云、木夫人和吕娟知道这小子的脾性,都没说什么。郭襄看在眼里,虽然有些担心,也不敢说话。

少年杜猛向吴明递过来一只木槌。

“我可以敲吗?”吴明问道。

杜猛笑着点了点头,“客人若有兴致,尽管敲便是。”

吴明拿过木槌,轻轻在一口小钟上敲了一下。

声音清脆悦耳,很是好听。

他又换了一口大钟,再敲一次,声音就浑厚很多。

吴明多试几次,发现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敲在侧方大约三分之二处,与正面的音是三度关系。

等他找到熟悉的几个音之后,一时兴起,在编钟上敲出一首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乐曲。

“哆哆嗦嗦啦啦嗦,发发咪咪来来哆……”

这是后世的儿歌,《一闪一闪小星星》。

吴明正玩的高兴,忽然感觉有点不对。

正堂里已经没有人在说话。

他一回头,见其他人都在看着自己。

“啊,抱歉抱歉,我敲太大声了。”吴明尴尬不已,连连道歉。

杜夔含笑说道:“原来吴公子也懂音律。”

吴明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杜夔继续说道:“公子这首曲子,虽然简单,却用了清角之偏音,听起来倒是十分特别。”

太虚九转洞

“我什么都不懂,乱敲的,不要在意,不要在意。”吴明擦了擦额头的汗,把木槌还给杜猛,老老实实坐了回去。

“公子不必自谦。” 杜夔笑道,“懂得使用清角,怎会不通音律?”

中国古代音乐,基本以五声调式为主,主要就是五个音: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后世的哆、来、咪、嗦、啦,写成简谱就是“”,而“发(4)”和“西(7)”这两个半音属于偏音。

《一闪一闪小星星》这个曲子,是后世欧洲人所创,其中用到了“发(4)”。这个音,在中国古代称为“清角”。

赵云疑惑的看着吴明,这小子什么时候懂音律了?

吕娟更是张大了嘴。

吴明尴尬的笑了笑,“这套编钟好精致,请问是杜先生自己做的吗?”

“正是。”杜夔点了点头。

“厉害,杜先生实在太厉害了。”吴明由衷的感叹,“简直就是神人!”

在后世的认知里,会做笛子的可以叫师傅,会做古琴的可以叫匠人,会做编钟的,那还真是神人。

赵云和吕娟相互看了一眼,不免觉得吴明说的有些夸张。

杜夔却是满脸笑容。

制作青铜器,其实不算太难。

但是,做出一口音色纯正、音调准确的青铜编钟,却是相当的难,而制作一整套编钟,更是难上加难。

后世出土的曾侯乙编钟,专家们付出极大努力对其进行了复制,即便是使用现代技术,仍然与原件的音准有差距,其难度可见一斑。

杜夔将这套编钟摆在正堂,自然是他的得意作品。他被吴明这么一夸,只觉得遇上了识货之人,不由得满心欢喜。

“公子过奖了。”杜夔笑道,“我这套编钟,并不算什么,府上还有一件珍品,那才是真正的绝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