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发明2

桔子一梦 桔子一梦 5261 字 26天前

造纸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21

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4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2,蔡伦不仅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而且其发明的造纸基本工艺一直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在古代多种类型的纸中,只有用植物纤维制造的蔡侯纸对世界造纸工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3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4

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上专家一致认定:蔡伦是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国是造纸的发明国。

历史沿革

早期雏形

纸问世之前,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秦汉时期的公文往来、私人书信以及典籍等都用简帛写成。后人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就是从简的编连方式和存放特点得来的。简用竹木制成,分量很重;帛虽然轻,但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4

关于造纸起源,大体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发明了纸,主要依据文献记载。在考古学新发现以前,此说千年来颇为流行。其二认为蔡伦之前的西汉已有纸,主要依据现代考古发现。这是从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汉烽燧遗址出土西汉麻纸(前49年)并提出西汉造纸说承袭下来的观点。1949年以来,两种观点各抒己见。6

马圈湾纸

一种观点认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西汉古纸;1957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西汉时已生产纸。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专家认为,在“蔡侯纸”未发明之前,麻纸的使用价值不大

2

,西汉是麻纸萌芽阶段,纸产量不大,产地不广,质量欠佳,不足以代替简帛。6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蔡侯纸才是真正的纸2

:1957年在西安市出土的“灞桥纸”基本没有经历过符合造纸要求的切断处理,并不是纸,而是一些废旧麻絮在铜镜下的衬垫物;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出土的“放马滩纸地图”保存在博物馆后,没有机会取样做破坏性化验,因为这张“地图”能在有积水并且死者尸骨都腐烂无存的墓葬中残留下来,专家对“地图”的表面结构分析后认为并不是纸,很可能是帛。3

《后汉书·贾逵传》记汉章帝于建初元年(76年),曾令贾逵选20人来教授《左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邓皇后纪》则记载永元十四年(102年)邓皇后赐给前来贡献的方国以纸墨。此时的纸,似已作为书写的载体。5

蔡伦造纸

东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和帝的皇后邓绥下令郡国进献纸墨。23

当时蔡伦出任尚方令,负责御用器物的制造,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各地进贡纸张,为其改进造纸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不仅如此,蔡伦在掌管宫内文书档案过程中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心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22

蔡伦

也有观点认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想法,源于皇帝批改的奏折。如李向阳表示,当时皇帝批阅的奏章都是写在“简牍”上,成捆的竹简由太监用车拉来,几个人抬着放到皇帝的御案前,堆成小山,皇上每天在案几上展卷批阅,累得腰酸背疼。蔡伦整天跟着皇帝,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所以急于创造出一种新的书写材料。2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jiān)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2

蔡伦造纸,是他在任尚方令期间。那时,他经常到洛阳近郊收集制作材料,虚心听取建议,认真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21

为原料的造纸术。2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奏报朝廷,在和帝的支持下,大量生产纸并推广应用。后来,他因为造纸这一伟大功绩被封为“龙亭侯”,因此,人们把这种新型的书写材料称为“蔡侯纸”。2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国内流传

“蔡侯纸”平滑光洁,适宜书写,而且原料廉价,降低了造纸的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造纸的技术。3至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简牍绢帛,成为中国唯一的书写材料。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纸技术

同汉代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在产量、质量或加工等方面都有提升,原料不断扩大,造纸设备得到更新,出现新的工艺技术,产纸区域和纸的传播也越来越广,造纸名工辈出。6

东晋王羲之书法

从留存的实物看,魏晋南北朝的纸比汉代纸有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白度提高、表面更光滑、结构较紧密,纸质细薄且有明显的帘纹,纸上纤维束较少,有的晋纸纤维打浆度达到70%,接近机制纸。6

如果说书写材料在汉代还是简帛并用,纸只是作为新材料尚不足以完全取代,那么这种情况在晋代已发生根本变化。由于能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方正的纸,人们就无须再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逐步习惯于用纸书写,最后彻底淘汰了简牍。东晋末年桓玄废晋安帝而自称为帝,随即下令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考古发掘表明,东晋以后,墓葬或遗址中出土的文书便不再是简牍,而全是纸了。6

这时南北各地都建立有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长安(今西安)、洛阳、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为中心,生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东晋南渡后,今绍兴、安徽南部、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造纸中心,纸种基本与北方相同。但浙江嵊州剡溪沿岸又成为藤纸制造中心。6

为改善纸的性能,晋代已有施胶技术,早期施胶剂是植物淀粉剂,或刷在纸面上,或掺入纸浆中,这样处理可增加纸对水透过性的阻扰能力,将纤维间毛细孔阻死,或改善纸浆悬浮性。经化验,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写本《律藏初分》用纸即以施胶技术处理。而迄今年代最早的施胶纸是后秦白雀元年(384年)墓葬物清单用纸,表面施以淀粉剂,再经磨光。6

表面涂布技术是将白色矿物细粉用胶黏剂均匀涂刷在纸面,再以石砑光,这样既可增加纸表的白度、平滑度,又可减少透光度,使纸表紧密,吸墨性好。检验发现,前凉建兴三十六年(348年)文书纸及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用纸都是表面涂布纸,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6

隋唐五代时期的造纸技术

隋唐五代时期在中国造纸技术史上是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造纸原料品种进一步扩大,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之中,造纸区遍及南北各地,在改善纸浆性能、改革造纸设备等方面取得一些进步,可造出更大幅面的佳纸,满足了书画艺术的特殊要求,纸的加工更加考究,出现了一些名贵的加工纸而载于史册,并为后世效法。由于交通及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造纸技术沿不同方向向外国传播。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更是刺激了造纸业的进一步发展。7

敦煌石室所出五代(约950年)四联印张《文殊师利菩萨像》

敦煌石室所出五代(约950年)四联印张《文殊师利菩萨像》

吐鲁番出土唐代纸鞋查看更多

4

隋唐时所用的原料有麻类、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竹等;竹纸于9-10世纪在广东、浙江初露头角,以竹料造纸是造纸史上一大发明。虽仍主要造麻纸,但其他原料纸则比魏晋南北朝时产量大有增加,也出现更多的混合原料纸。唐代有用野麻生纤维造纸,需沤制脱胶,比用破布费事,但原料丰富,成本低廉。藤纸在唐代达到全盛期,产地不局限于浙江,青、黄、白色藤纸各有不同用途。广东罗州(今廉江)用栈香树皮造纸,名香皮纸。唐代女诗人薛涛(?—832)在四川用芙蓉皮为原料,再将芙蓉花汁掺入纸浆,造出粉红色等多种颜色的薛涛笺,名重一时。7

楮树

黄瑞香

木芙蓉查看更多

4

隋唐五代时产纸区域遍及全国。据古书记载,仅唐代向朝廷贡纸的就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11个州邑。由于产纸量大,社会上消耗量亦甚可观,只以唐内府集贤书院为例,大中三年(849年)一年内用蜀纸多张,抄写365卷书,这正是促使社会科学文化发达的物质后盾。7

隋唐五代时造纸中心分布图

唐代可造出幅面更大的纸,纸本绘画从这一时期猛增,传世的有韩滉的设色《五牛图》,出土的有设色花鸟画及人物画。除文化及文书用纸外,隋唐五代时许多日用品也以纸制成,以代替其他昂贵材料,如灯笼纸及糊窗纸,纸的表面涂上油成为防水纸,可代替绢料。至于纸衣、纸帽、纸被、纸帐、纸甲、纸花、剪纸及包装纸等都可代替过去用的纺织品。唐代“飞钱”是纸币的先驱,用以代替金属货币。此外,也用纸做成纸人、纸钱为死者送葬时烧。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中国名副其实地进入了纸的时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