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阎王好见

……

又是一年年关将至,又是年关难过。

前朝的动荡好不容易平息下去,连徐明容都在侯府安心养胎——一封军报快马传入长安,皇帝不由得怒火攻心,事出反常必有妖!

许久不闻踪迹的靖王突然出现在河东,跟着这个消息一同回京的还有陈述河东暴动的军报。河东因临近边关,异族之人来往众多,本就难以管辖,又易够得良马。不少地方官借机当起了地头蛇,加征苛捐杂税,侵占良田。加之前些年长安城中有不祥之语传出,更加剧了官匪勾结的状况,贼寇手段之残忍,逼得百姓揭竿而起冲进衙门,太原都督以铁血手腕镇压,却起了反作用,直逼得良民落草为寇,干脆举了“义军”的大旗。

军报呈上大朝会,朝野震惊,只因河东离长安太近了况且今年五月皇帝明明派下来多位御史多方巡查,就是为了防止再出现南阳那般的流寇,怎么到了河东,流寇还能变成规模化的“义军”了?

兵部裴尚书一张脸铁青,在朝会上将三省六部御史台的官员全盯了一遍,恨不得马上揪住那个耳朵塞了棉花了蠹虫出来揍一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树都是从根里烂的,究竟是哪个王八蛋,是查不出听不见,还是根本不想报!七个月!整整七个月没听见放一个屁!

户部李尚书满脸怨愤,行军打仗要钱,安抚民众要钱,重修城镇要钱,若是减免税收,又万一此事耽误个一年半载,河东一点税也别想收上来了,怎么办?这个钱谁补上?大梁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吗?这才两年!先帝时腹背受敌那国库是他好不容易掰着手指头算过来的,如今压着长安城就来了,若是回纥贼心不死怎么办,北边还有个突厥,大冬天的一个两个的最爱打秋风。

然而此时再追究为什么这么大的事儿如今才上达天听是没用的,为今之计,朝廷要出个人把义军给平了。

小主,

那么谁去?

徐明容坐在后院里,抱着黑尾直要笑出声来。王茂咸?王茂咸恨不得挂印回西北,郑蕙?郑蕙唯王茂咸马首是瞻,徐光舟和徐照朴倒是主动请缨,可皇帝放心让他们四个里面的任何一个带着重兵去见靖王么?

长安城里不缺人才,缺的是能带兵,能服众,能打仗,有民心,眼下还能让皇帝信任的大将军。毕竟义军并非外族,说到底还是被逼到绝处的百姓,该杀的杀,该招安的招安。

偏偏那太原府还有个靖王,郭家是有人能带兵呀?豫章都督来不了,他儿子总行吧?郭党旗下也有武将,送去太原还能顺手把靖王收拾了。然而送过去,到底是谁杀谁,皇帝不敢赌。

更重要的是,平定内乱,还要同时整肃吏治,安抚百姓,争取不耽误明年的春耕。派谁去?文臣武将要搭配得当方能相得益彰。

此行凶险,义军最爱杀的就是官。皇帝一询问,三省六部以下,没一个人敢应。

盛怒之下,皇帝一阵头晕目眩,险些要从龙椅上跌落,吓得佟监匆匆忙忙扶住人,尖声喊了句“退朝”。

“我真是不愿满心想着与那帮朋党周旋,这热火朝天的景象甚是熟悉呀。”

徐明容捧着肚子,恍惚忆起当年跟着先帝一起在紫宸殿看军报的时候,那时候先帝是真的细心教授她,耐心聆听她那些幼稚又不成熟的建议的。

若不是这肚子里的孩子,她只怕是立刻轻骑出长安,与赵叔元在太原见面。

最终,皇帝冒险起用了沈潭溪,沈潭溪年少英明,当年与徐光舟一同抵御穆王,守卫长安,只是不知为何在西北面对突厥人时屡战屡败,但皇帝还是愿意铤而走险一次,若真挡不住,京师还有禁军和铁骑兵不是?皇帝不放心铁骑兵出京,但很放心铁骑兵作为长安面对义军最后的防线。

至于随行的巡按御史是谁——

何远最终得了个恶有恶报,床上挺了三天没挺住,何肃悲愤交加,紧咬着鲁公不放,鲁家被贬出京。而因为悼念妓子疯疯癫癫的徐光舻竟然也被何肃记恨,徐明容又早被何肃看不顺眼。何肃直接与多名朝臣联合,上疏奏请徐光舻作为巡按御史,极言此子早年才名动京城,得张相公青眼,虽近来行事荒唐,然非常时期,由可宽宥。

徐光舟看出来何肃怀了不让徐光舻活着回京的心思,在朝会上竭力劝阻。皇帝自然也惜才,觉得让徐光舻真轻易死在何肃手上于国可惜,但真放过他,自己始终咽不下那口气。

况且渠国公退隐后,沈家虽与徐家仍旧亲厚,却也对皇帝唯命是从,只盼如今能凭借军功再得宠信,有沈潭溪看着,既不怕徐光舻出事儿,也不怕他横生枝节。

只是徐光舻到底年轻,未必真能当得起这个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为朝廷钦差,再外可监察百官,刀剑面前未必不能先斩后奏,就是他敢,皇帝也不信重。思前想后,便选定了谏议大夫杨和暂领巡按御史之职,此人年逾不惑,在朝中不声不响,也不站队,从先帝时至今一直跟温吞水似的,办事却还算稳妥。

徐光舻还在平康坊小娘子的床上睡得不省人事,也被内官强行扒起来,套了官服就押送进了北上河东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