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层面
- 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从策略角度看,人们行动前会权衡成本与收益。恐吓计通过夸大对方不服从的成本,如经济损失、名誉受损等,同时暗示服从能避免这些成本,引导对方进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使对方认为服从是更有利的选择。
- 制造紧迫感:在很多情况下,紧迫感能促使人们快速做出决策。恐吓计常常会营造一种时间紧迫的氛围,如暗示不良后果即将发生,让对方没有足够时间思考和寻求其他解决方案,只能在有限时间内按照施计者的意图行动。
人情36计中恐吓计的经典案例如下:
廉范吓退匈奴
东汉时,廉范任云中太守,匈奴大规模入侵。按旧例,敌人超五千人便可传信邻郡求援助,但廉范未同意传檄文。他率少数部队抵御匈奴,日落时,令战士将两根火炬交叉捆在一起,点燃三头,分散列队,使匈奴误以为来了许多援军而惊恐。清晨,廉范又令部队提前吃饭,直奔匈奴营地,并安排人埋伏在匈奴营房后,约定见火起便击鼓呐喊,其他人埋伏在敌营大门两边,然后顺风放火。匈奴军队猝不及防,乱作一团,自相践踏,死亡上千,汉军趁势追杀,取得重大胜利,此后匈奴不敢再侵犯云中。
诸葛亮空城计
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城中兵力空虚,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焚香弹琴,神态自若。司马懿见状,因深知诸葛亮谨慎,怀疑城中有埋伏,不敢贸然进城,于是退兵。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心理,以虚张声势的恐吓计成功吓退敌军。
商业谈判案例
在商业合作谈判中,双方就合作条款僵持不下时,一方说:“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个价格上达成一致,我们可能会选择寻找其他更具性价比的合作伙伴,毕竟市场竞争很激烈,贵方也不想失去我们这个有实力的合作对象吧。我们对这个项目是很有诚意的,但也希望贵方能够重新考虑一下价格策略。”这种表达给对方传递了若不妥协可能会失去合作机会的压力,促使对方重新审视立场,是商业谈判中运用恐吓计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