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八章 简单埋个伏笔(万字求月票)

然后利用数学方法求解每个单元的物理量,最后通过组合或插值得到整个连续体的物理量。

有限元的推导,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描述连续体的物理行为。

接着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如线单元、面单元、体单元等,将连续体划分为有限个单元,并确定每个单元的节点和自由度。

再选择合适的形函数,描述每个单元内部的物理量分布,如位移、温度、应力等。

然后利用变分原理或加权残差法,将微分方程模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即有限元方程。

再然后求解有限元方程,得到每个节点的物理量值。最后利用插值或后处理方法,得到每个单元内部和整个连续体的物理量分布。

有限元技术在西方的提出者是R.克劳夫,他在去年的时候便提出了有限元的术语概念。

不过这个技术真正落地并且以论文发布,实际上要比提出的时间晚一些:一直到明年的11月,它才会被发表在《IioinRILEm》...也就是国际快报上。

在这篇论文中。R.克劳夫对阿肯色州的Norfork大坝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计算精确预测了大坝的裂缝位置和尺寸,跟大坝建设过程中经历的裂缝相符。

于是R.克劳夫瞬间大火,短时间内便门庭若市。但实际上。在R.克劳夫提出有限元概念的差不多同时。

华夏也有人独立提出了有限元技术,并且与R.克劳夫的核心逻辑完全不同。

而这个人便是......冯康先生。同时需要提及的是。冯康先生发明的有限元不但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同样适用于热粘弹性有限元研究——西方突破到这一程度要晚到如今的八年...也就是冯康发布论文的四年后。

可惜由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存在明显断代,冯康先生的文章并没有得到重视——他只得到了一个国家科技二等奖。

当然了。客观来说。冯康先生的有限元技术确实只能算是【独立于西方研制】这种程度,如果说他是开山鼻祖那就同样有些失真了。

毕竟R.克劳夫比冯康早了五年提出概念,同时提早两年拿出了实际论文。

但无论如何,把冯康先生称为有限元领域的奠基人他还是当得起的。顺带一提。

后世提及华夏科学界,就往往会出现一种声音:【你国吹的这么牛批,到底有多少个理工类的奠基理论?

】这里便随便列几个吧,下次遇到这种问题可以直接甩脸:Kohn-沉吕九密度泛函计算自洽场方程,沉吕九是香江人。

李-杨相变理论,李政道和杨振宁。朱-Nakamura理论,朱超原,如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LYp关联泛函,Y是杨伟涛,中州人。x3LYp泛函,x是复旦大学徐昕。

m06泛函,原始开发者为赵炎,后续一个进化版开发者为何晓。S泛函,开发者孙建伟。

模拟酶催化反应的pseudobond方法,杨伟涛,张颖凯。唐敖庆分子非谐振动哈密顿量,王守竞,1929年提出。

计算自由能的ItS理论,高毅勤。还有量子力学中的耦合微扰方程,提出者就是基地如今的副厂长彭梦熊。

有些东西不了解和不存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华夏科研圈的人口基数在这边,乱象肯定有,但如果说全都是吃空饷讲人情,那就纯粹的是反智了。

还是讲过无数次、那句老生常谈的话:互联网上算上被捕风捉影泼脏水的院士都才几十个人,哪怕他们全都有问题,两院院士足足1700多位呢,多少干实事的人就被莫名aoe成蛀虫了?

难道下水的航母是假的,难道歼20的ws15是有人在里头抽气?好了。

视线再回归现实。总而言之。后世冯康先生独立推导有限元的事迹国内外公认,所以徐云并没有类似给杨辉三角那样‘正名’的想法。

另外说实话。徐云对R.克劳夫这人印象其实还不错。这位老爷子当选为华夏外籍院士后在华夏没多少产业,倒是给希望工程捐了二十年的钱,每年都是好几万美刀——停止捐款的那年不是因为他不想捐,而是因为他去世了。

但是......没办法。有限元关乎他接下来的计划,而且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

因此他只能对R.克劳夫老爷子说声抱歉,提前让有限元问世了。按照如今这个副本的发展。

有限元技术一旦出现。应该就不会再有什么中西方消息传壁垒的问题了,实打实会是一个华夏人搞出来的技术。

当然了。无论如何,R.克劳夫一个概念提出者的功劳还是不会少的。

他在史书上多少也能留个名,不至于像1850副本里的伦琴那么惨,年仅7岁就被小麦给牛头人了......过了片刻。

徐云抬头看向了华罗庚,问道:“华教授,如果这个思路可行的话,你们大概需要多久能解决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

“.......”说到具体落实的时间,华罗庚的表情便郑重了许多。

只见他沉吟片刻,转身和大于冯康他们商量了几句,方才给出了一个回复:“时间嘛....小韩,你要有个心理准备,哪怕有基地数算组帮忙,这事儿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毕竟如果我所料不错,你的这个方案应该不是最终式吧?”

“根据逼近性质和重代数形式来看,你的最终想法应该是和计算机有一定关系?”徐云眨了眨眼,回过神后朝华罗庚竖起了一根大拇指:“华教授,您的眼光没的说,是这个!”

“没错,我最终的想法是把这种逻辑运用在计算机计算上,到时候不管是边界条件还是离散模型就都不是问题了。”

“所以您可得给我一个别太长的时间,要不有些事情....恐怕就等不及了。”看着化身压力小子的徐云。

华罗庚沉思了十几秒,最后伸出了四根手指。徐云见状顿时皱起了眉头:“四个星期?华教授,这似乎有点长了......”熟料华罗庚却立马摇了摇头,否定道:“小韩,你理解错了,我手指的这个四颗不是四个星期,而是.....”

“驴回圈四次的意思,也就是四天。”四天。听到这个词的刹那。徐云的后半截话便生生卡在了喉咙口,嘴巴张成了o型。

妈耶?!四天?他下意识就想告诉华罗庚他们要设计的计算量有多大,但在开口之前他忽然反应了过来.....这个可是由大于、冯康、陈景润和华罗庚组成的数算天团!

其中大于和冯康这两位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可以算是计算数学领域的绝对利刃,堪称所向披靡。

搁在后世就相当于足球领域的梅罗双骄,和后面的队伍有着近乎断代的差距!

即便是如今留在海对面的陈省身,恐怕与二人相比依旧有所不如——毕竟陈省身已经年逾五十了。

哪怕是脱离华人范畴,此时在计算能力这块全球也没多少人能和他们一战。

毕竟还是那句话:大于计算出来的氢弹就在那边,你要么承认有时空穿梭,要么就只能说一句大于牛批。

而有这么几个挂壁出手,四天.....似乎也没那么难接受?一旦数算过程出了结果。

剩下的便是落实在计算机上的编译用时了。如今国内的计算机水平和国际相差并不算大,计算机所那边还有吴几康几位大老坐镇,实在不行徐云还能啊咧咧一波——小开不算开嘛。

如此一来。徐云的那个计划,似乎.....还真有实现的可能性?倘若真是如此,那乐子可就大了。

毕竟.....那个计划连徐云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把握能成呢。想到这里。

徐云便忍不住深吸一口气,抬头看向了华罗庚:“华教授,既然如此,数学的推演过程就完全拜托您了。”

“四天之后.....我等您的好消息。”华罗庚则朝他重重一拍胸口:“小韩,你放心吧,保证完成任务!”而事情到了这一步。

李觉今天和徐云的谈话便也进行的差不多了。随后徐云主动与李觉告辞,跟着乔彩虹回医院做起了复健。

当天下午。徐云的特护病房便被整合完毕,杨开渠被安置进了病房进行监护。

室友+1。接着一天之后。老郭便又带来了一个消息:第一批被大规模采集的黑水虻幼虫.....将在下午运抵基地!

......注:通宵码字,万字更新,接下来还会继续爆六天,大家有保底月票的请投出来吧,这个月月票非常重要,请大家祝我一臂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