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贵销题目中意尽。然看当所见景物与意惬者相兼道。若一向言意,诗中不妙及无味。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通亦无味。昏旦景色,四时气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说之为妙。旦日出初,河山林嶂涯壁间,宿雾及气霭,皆随日色照着处便开。触物皆发光色者,因雾气湿着处,被日照水光发。至日午,气霭虽尽,阳气正甚,万物蒙蔽,却不堪用。至晚间,气霭未起,阳气稍曷攵,万物澄静,遥目此乃堪用。至于一物,皆成光色,此时乃堪用思。所说景物,必须好似四时者。春夏秋冬气色,随时生意。取用之意,用之时,必须安神净虑。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状,须似其景。语须天海之内,皆纳于方寸。至清晓,所览远近景物及幽所奇胜,概皆须任意自起。意欲作文,乘兴便作。若似烦即止,无令心倦。常如此运之,即兴无休曷攵,神终不疲。
凡神不安,令人畅无兴。无兴即任睡,睡大养神。常须夜停灯任自觉,不须强起。强起即昏迷,所览无益。纸笔墨常须随身。兴来即录。若无纸笔,羁旅之间,意多草草。舟行之后,即须安眠。眠足之后,固多清景,江山满怀,合而生兴。须屏绝事务,专任情兴。因此,若有制作,皆奇逸。看兴稍曷攵,且如诗未成,待后有兴成,却必不得强伤神。斅古文章,不得随他旧意,终不长进。皆须百般纵横,变转数出,其头段段皆须令意上道,却后还收初意。“相逢楚水寒“诗是也。
凡诗立意,皆杰起险作,傍若无人,不须怖惧。古诗云:“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及“不信沙常┼,君看刀箭瘢“是也。
评不得一向把,须纵横而作。不得转韵,转韵即无力。落句须含思,常如未尽始好。如陈子昂诗落句云:“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是也。
夫文章之体,五言最难,声势沉浮,读之不美。句多精巧,理合阴阳。包天地而罗万物,笼日月而掩苍生。其中四时调于递代,八节正于轮环。五音五行,和于生灭;六律六吕,通于寒暑。
凡文章不得不对。上句若安重字、双声、叠韵,下句亦然。若上句偏安,下句不安,即名为离支;若上句用事,下句不用事,名为缺偶。故梁朝湘东王《诗评》云:“作诗不对,本是吼文,不名为诗。“
夫作诗用字之法,各有数般:一敌体用字,二同体用字,三释训用字,四直用字。但解作诗,一切文章,皆如此法。若相闻书题、碑文、墓志、赦书、露布、笺、章、表、奏、启、策、檄、铭、诔、诏、诰、辞、牒、判,一同此法。今世间之人,或识清而不知浊,或识浊而不知清。若以清为韵,余尽须用清;若以浊为韵,余尽须浊;若清浊相和,名为落韵。
凡文章体例,不解清浊规矩,造次不得制作。制作不依此法,纵令合理,所作千篇,不堪施用。但比来潘郎,纵解文章,复不闲清浊,纵解清浊,又不解文章。若解此法,即是文章之士。为若不用此法,声名难得。故《论语》云:“学而时习之“,此谓也。若“思而不学,则危殆也“。又云:“思之者,德之深也。“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解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有三思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诗有三不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起首入兴体十四一曰感时入兴。二曰引古入兴。三曰犯势入兴。四曰先衣带,后叙事入兴。五曰先叙事,后衣带入兴。六曰叙事入兴。七曰直入比兴。八曰直入兴。九曰托兴入兴。十曰把情入兴。十一曰把声入兴。十二曰景物入兴。十三曰景物兼意入兴。十四日怨调入兴。
感时入兴一。古诗:“凛凛岁云暮,蝼蛄多鸣悲。凉风率以厉,游子寒无衣。“江文通诗:“西北秋风起,楚客心悠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皆三句感时,一句叙事。
引古入兴二。张茂先诗(缺)。
犯势入兴三。古诗(缺)。
先衣带,后叙事入兴四。古诗:“清风动帷帘,晨月烛幽房。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此两句衣带,两句叙事。古诗:“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此一句衣带,一句叙事。
先叙事,后衣带入兴五。陆士衡诗:“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此一句叙事,一句衣带。古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此六句叙事,两句衣带。
叙事入兴六。谢灵运诗:“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情,远峰隐半规。久昧昏垫苦,旅馆眺郊岐。“此五句叙事,一句入兴。古诗:“遥闻木叶落,疑是洞庭秋。中霄起长望,正见沧海流。“此三句叙事,一句入兴。
直入比兴七。左太冲诗:“郁郁涧下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此诗头两句比入兴也。潘安仁诗:“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此诗一句入比兴也。
直入兴八。陆士衡诗:“颜侯体明德,清风肃已迈。“此入头直叙题中之意。
托兴入兴九。古诗:“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此起于《毛诗·国风》之体。
把情入兴十。刘公幹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欢。“江文通诗:“远与君别者,乃在雁门关。“此寄人、怀人,皆自此起兴。
把声入兴十一。王少伯诗:“氵众々三峡水,别怨流《楚辞》。“此耳闻也。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此心闻也。
景物入兴十二。曹子建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此诗格高,不极辞于怨旷,而意自彰。
景物兼意入兴十三。王正长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古诗:“竹声先知秋“。
怨调入兴十四。阮籍诗:“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曹植诗:“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此体哀而不伤也。
已上凡十四体,皆本意极处。
常用体十四一曰藏锋体,二曰曲存体,三曰立节体,四曰褒贬体,五曰赋体,六曰问益体,七曰象外语体,八曰象外比体,九曰入景体,十曰景入理体,十一曰紧体,十二曰因小用大体,十三曰诗辨歌体,十四曰一四团句体。
藏锋体一。刘休玄诗:“堂上流尘生,庭中绿草滋。“此不言愁而愁自见也。
曲存体二。王仲宣诗:“朝入谯郡界,旷然销人忧。“此乃直叙其事而美之也。
立节体三。王仲宣《咏史》:“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刘公幹诗:“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褒贬体四。曹子建诗:“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此褒体也。刘越石诗:“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此贬体也。
赋体五。谢惠连诗:“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此呈其秋怀之物,是赋体也。
问益体六。陆士衡诗:“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象外语体七。谢玄晖诗:“孤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
象外比体八。魏文帝诗:“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知之。“
理入景体九。丘希范时:“渔潭雾未开,赤亭风已飏。“江文通诗:“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颜延年诗:“凄矣自远风,伤哉千里目。“
景入理体十。鲍明远诗:“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谢玄晖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紧体十一。范彦龙诗:“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
因小用大体十二。左太冲诗:“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谢惠连诗:“裁用箧中刀,缝为万里衣。“